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杨子红 李姮
一堂课,串起长江流域13省市16所高职院校;一群“蓝叮咚”志愿者,让保护长江成为青春时尚;一辆“春游巴士”,把思政课堂搬到山水之间。
作为扎根长江流域的高职院校,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交出了一份独特的育人答卷:以长江大保护生态文明实践为育人主题,“一线穿珠”“三域聚合”,联动校域、市域、流域三个层面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构建起一个跨域协同、知行合一的“大思政课”育人新范式。
今年3月至4月,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春游巴士”服务学生近万人次,成为校园最火的“网红课”。

这背后,是该校创新推出的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的生动实践。“过去讲生态文明可能停留在书本概念,现在长江就是最广阔的课堂,‘长江大保护’的行动就是最生动的教材。”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子红说。
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的精髓是“一线穿珠”。杨子红介绍,该校深入开展学理阐释和教学转化,确保“理论之线”精准、扎实、有力,能够串起所有散落的“珍珠”。
2024年4月24日,长江流域16所高职院校在湖北宜昌联合发起成立长江流域高职院校“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建设共同体。
如今,上海的学生轻点屏幕,就能与四川、湖北的同学在“云端”相聚,共同聆听一堂关于长江生态的思政金课。这一平台以“规划共谋、课程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成果共创”为工作原则,采用“混联”方式运作。
这正是三峡职院“校域、市域、流域”三域聚合育人格局中流域层面的关键一环。这场跨越地理界限的“长江大合唱”,将孤立的院校力量整合为流域性的育人合力,开创了以国家战略为主题、跨区域开展“大思政课”建设的先河。
在这一立体化育人体系中,市域层面的创新同样令人瞩目。学校以“宜昌市域产教联合体”为依托,创新性地以“并联”方式,将全校九大专业群,以绿色化工、绿色装备、绿色文旅、绿色食品、绿色建材、绿色算力、绿色物流、绿色医药、绿色康养等9个“绿色+”通道,对接宜昌“3+2”主导产业。
在校内,以“爱绿护江”为理念,进行一场育人资源大整合。采用“串联”方式,对原有分散、割裂的育人要素进行“主题化”重组。
实践教学中,学生走进江滩湿地开展生态监测;学生社团组织“后浪”志愿服务队巡河护江;理论宣讲团则深入社区,讲述长江故事……所有这些工作都在“长江大保护”的主题下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长江奔流不息,育人未有穷期。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在这条创新的道路上探索前行,让“长江大保护”的种子在更多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为守护一江清水东流、为建设美丽中国,持续贡献着来自教育一线的智慧与力量。
(受访单位供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