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科技日报丨中国杂交水稻事业发展的见证者

2025-11-11 07:35:1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柏连阳

1996年,我国农业部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勇挑重担,领衔开展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攻关。这项计划启动时,《科技日报》正好“十岁”。

从那时起,《科技日报》便成为超级杂交水稻技术攻关历程的重要见证者与记录者。它一路陪伴,见证了我们在百亩连片高产攻关、“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耐盐碱水稻研发、低镉水稻培育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也记录了我们在科研路上遇到的挫折困难和咬牙坚持。可以说,我们与《科技日报》彼此陪伴、共同成长——我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们则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推出大量专业精准的原创重磅报道,为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地鼓与呼。

在三十年的大量跟踪报道中,《科技日报》的记者们逐渐成为这个领域的“半个专家”。我们的关系也从最初的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渐渐成为值得信任的朋友。这份信任,源于他们的专业严谨与字斟句酌,源于他们能用通俗语言“翻译”专业术语,却从不对专家表述断章取义、夸大其词。

媒体对我们重大成果的报道,于我们而言是“锦上添花”;而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当科研探索遭遇挫折困境时,《科技日报》的记者能沉下心开展深度调查与采访,以如实记录的新闻报道为我们鼓劲,这份支持堪称支撑我们渡过难关的“雪中送炭”。

袁隆平院士领衔的协作团队开展全国两系法育种攻关时,曾遇到一个特大“坎儿”。研究初期,不少单位依据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研究情况,认为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受日照长短控制,育性转换与温度无关。但1989年夏季出现了一场异常低温,让已经通过鉴定的“光敏核不育系”变成了可育,导致全国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几乎都失败了。一时间,相关研究跌入谷底,科研界普遍“唱衰”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甚至有不少专家放弃了这一研究。

获悉这一重大科技事件后,《科技日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团队,开展大量扎实采访,最终形成重要报道,呼吁社会宽容科研失败、支持研究持续推进。这些报道给予了我们极大的鼓舞,支撑着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科研攻关。

之后,袁隆平院士顶住压力,带领协作组积极寻找选育实用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设计出一套能使临界温度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光温敏核不育系提纯方法和原种生产程序,基本上化解了自然因素带来的风险,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发“起死回生”,最终从研究走向了生产应用。

2018年,有公众号声称袁隆平院士的成就被“过度放大”,认为他应当被“暂时遗忘”。对此,《科技日报》记者经过历史调查及大量采访后,撰写了《不能遗忘袁隆平,“暂时”也不行》的报道。文章以通俗易懂的文字科普了袁隆平院士及我们团队的重要贡献,让广大公众了解到我们工作的真实价值。

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希望,在科研工作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新闻媒体能沉下心探寻真相,给出基于事实、富有公信力的判断与解读。这种对科研失败的舆论“宽容”,是科研工作者最需要的鼓励,也是继续攻坚克难的信心之源。而这一点,《科技日报》做到了。

不知不觉间,《科技日报》迎来了创刊四十周年的重要时刻。岁月如歌,我代表袁隆平团队,祝贺《科技日报》走过四十年光辉历程。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践行袁隆平院士对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伟大梦想,愿《科技日报》一如既往关心、见证并记录这一事业续写的辉煌新篇章。

责任编辑:聂慧敏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