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通讯员 李敏莉
11月9日,贺兰山东麓的葡萄园里,种植户老马和大武口葡萄科技小院的研究生解晓海蹲在田埂上,端详着一片发黄的葡萄叶。
“小解,你看这叶子发黄是怎么回事?”
“马叔,这是典型的缺素症。用上咱们新研发的液态有机专用肥,一周左右应该就能转绿。”
这一幕正是宁夏科技小院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自2020年起,在宁夏科协的悉心培育下,一家家科技小院如雨后破土的新苗,正悄然改变着这里的乡村面貌。如今,这支“带不走的科技服务队”从最初的1家发展壮大至50家,使宁夏成为全国首个科技小院建设县级全覆盖的省区。
技术创新接地气
在贺兰奶牛科技小院的饲料车间里,养牛多年的杨师傅抓起一把加工好的枸杞枝条饲料,满脸惊喜:“以前我们都把这些枝条当柴火烧了,没想到经过你们的技术处理,现在能完全替代苜蓿,用作饲料。”一旁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生罗治杰告诉他:“这项技术不仅让每头牛每天省下8块钱的饲料成本,产奶量还提高了7.8%,算下来每公斤奶的成本降低了2毛多。”
不仅如此,罗治杰推广的燕麦豌豆混贮饲料技术替代了部分苜蓿和豆粕,在保证营养的同时,还把养殖过程中的氮排放减少了8.24%。从“烧火棍”到“香饽饽”,贺兰奶牛科技小院用两项接地气的技术创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民手中实实在在的收益。
这是科技小院累累硕果的缩影。5年来,经宁夏科协系统推进,宁夏科技小院累计引进162名专家教授、493名研究生,推广专利技术98项,发表研究文章384篇,探索出宁夏农业特色产业的多元增值路径与可持续发展模式,将“建一家小院、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服务送下去、技能带起来”,宁夏科协以科技小院为枢纽创新服务模式,推动科技服务与科普宣传直达基层。在大武口菌菇科技小院的培训教室,高级农艺师赵金霞正在为村民们演示最新的菌菇栽培技术。在这里,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员被请上讲台,将自己的实践真知倾囊相授,实现“一人带一片、一片促整体”的辐射效应。
1051场科技培训、42149人次农民受教、471名乡土人才被结对培养……宁夏科技小院形成了覆盖主要特色产业的科技服务网络,通过点对点精准服务,让最新科研成果从“试验田”快速推广到“生产田”。
优秀人才挑大梁
科技小院不仅是技术的转化器,更是人才的孵化器。在宁夏,“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下”的机制高效运转,让八方英才与乡土力量激荡出一派蓬勃气象。
走进西吉冷凉蔬菜科技小院的试验田,乡土技术员伏泽宏蹲在地头向刚入驻的研究生介绍:“这几年在宁夏大学科研团队的带领下,我们陆续引进了52个不同生育期的甘蓝品种,成功筛选出11个早熟品种和7个晚熟品种。其中‘邢甘23’‘中甘15’等早熟品种及‘帕特’‘尼森’等晚熟品种表现尤其突出,已经成为基地外销的主力军。”
一旁的首席专家、宁夏大学葡萄酒与园艺学院教授曹云娥欣慰地说:“小伏前年还是一名培训学员,如今已经能带队指导种植户了。我们不仅要把专家引进来,更要让本土人才留下来挑大梁。”这正是科技小院育才之道的生动写照——既借助高校专家智慧把脉开方,也着力培养“田专家”“土秀才”,真正让技术在乡土中生长。
更令人振奋的是,一批批优秀人才不仅被吸引而来,更选择扎根于此。灵武奶牛科技小院的王炳科博士就是其中之一。2021年,他与5名导师、16名硕士博士组成的科研团队一同进驻兴源达牧场,今年博士毕业后选择留下并担任技术经理。团队成功培育出宁夏首只克隆牛、首只体外胚胎生产牛,推动奶牛单产与品质大幅提升。他还化身“养牛科普达人”,通过短视频吸引近40万粉丝,让科技知识不再“高深”。
宁夏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宁夏将以“小院共建”模式凝聚合力,以“人才共育”模式固强根基,以“成果共享”模式畅通渠道,让最新科研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