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钟建丽
走进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技术装备展区,德国科创企业NEURA机器人的展台上,正展示着全球首款商用认知机器人MAiRA。这款机器人依托集成式人工智能及新型无接触式安全人机监测传感技术,可实时感知周边环境,灵活适配各类工业场景。
“我们专注于开发认知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这是公司首次参展进博会。”该公司首席技术官汉斯·科布沙茨基说,“进博会为我们提供了寻找潜在合作伙伴的机会。它不同于单一行业的专业展会,而是一个能链接到多个行业需求方的综合性平台。”
这一观点印证了进博会作为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的属性正日益突出。
本届进博会首次设立最不发达国家产品专区,并扩容非洲产品专区,支持非洲建交国用足用好相关关税政策,同时提供部分免费展位和展品留购税收优惠,为来自最不发达国家的展商提供全方位支持。冈比亚的腰果、马达加斯加的羊肉、缅甸的有机茶叶和蜂蜜……一批批“小而美”的亚非特色产品借此机遇走进中国市场。
津巴布韦参展商埃丽卡·金·帕姆希扎伊·穆日吉已是第三次参加进博会,她深有感触地说:“中国人越来越注重健康有机食品,而非洲正好能提供优质天然产品,这是一种共赢。通过进博会,我拓展了更多中国客户。”
这种共赢理念也得到了国际权威人士的认可。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基金会创始主席曼佐尔·侯赛因·索默洛指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愿意与中国合作,是因为这里不仅市场开放,更能为其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据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共有来自123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企业参展,同比增长23.1%;来自最不发达国家的企业达163家,同比增长23.5%;非洲参展企业数量同比增长80%。
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家境外商协会携近2000家中小企业组团参展,其中马来西亚、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展览面积显著扩大。
澳大利亚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澳大利亚贸易投资委员会高级贸易投资专员马杰介绍,参展企业数量的增长,反映出澳大利亚中小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浓厚兴趣。进博会为它们打开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大门。“未来,除传统农产品外,两国在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等新兴领域也将有广阔合作空间。”他说。
进博会不仅是一场商品与技术的盛会,更是一次全球合作理念的生动实践。从尖端机器人到特色农产品,从设立最不发达国家展位到多国商协会的集体亮相,进博会正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搭建起南南合作、南北对话的桥梁,这彰显出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坚定决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