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梁乐 通讯员 张鸿
11月初,沙雅胡杨季系列活动在塔里木河畔启幕。这场文旅活动的“主角”,是分布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的470万亩原生态胡杨林。每到深秋,这里就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从塔里木河畔绵延至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
十多年前,由于塔里木河来水量减少,沙雅县百万亩胡杨林一度面临缺水困境。而这道沿河分布的生态屏障一旦“失守”,其阻止塔克拉玛干沙漠向北扩张的作用将大大削弱。
就此,沙雅县打响了一场胡杨林生态保卫战。

多措并举让胡杨林重获新生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走进这片林子时,可把我难受坏了。”沙雅县胡杨林保护中心阿合库尔管护所所长艾山·艾依提告诉记者,虽然胡杨林生命力顽强,但长期缺水也会导致其枯死。
对生长在塔里木河两岸的原始胡杨来说,最好的恢复办法就是大面积补水。
自2016年起,沙雅县抓住“塔里木胡杨拯救行动”的契机,开始了一场引洪灌溉的宏大工程。当地清理引洪渠超过200公里,修建拦洪坝近50公里,将宝贵的汛期水源,精准地引向干渴的胡杨林。

与此同时,当地还在洪水漫溢区进行植被恢复工作,通过采用飞播和人工撒播相结合的方式,播种胀果甘草、草木犀、驼绒藜等抗逆性较好的草种,让裸地重披绿装。
“2016年以来,我们累计申请生态水指标6.89亿立方米,灌溉300多万亩胡杨林。对有退化迹象的胡杨林进行轮灌,生态环境逐渐变好,野生动物栖息地范围也不断扩大,同时扬沙天气也明显减少。”沙雅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胡杨林保护中心主任强利民说。
在生态保护实践中,沙雅县创新推行“林长制+”管理模式,将该县胡杨林划分为150余个网格,并在每个网格配备多名专业护林员。同时引入信息技术建立林草资源监管平台,实现对森林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
针对胡杨林面临的病虫害威胁,沙雅县全面掌握胡杨林区有害生物和叶部病害发生范围、危害程度,采用直升机飞防与地面无人机协同作业,进行精准的“靶向治疗”,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降低了防治成本,提高了防治效率,有效保护了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区生态安全。
“通过直升机飞防一次可覆盖1500亩林地,不仅防治效果好,还对环境零污染。胡杨树长势越来越好,越来越茂密,来旅游观赏胡杨林的人也越来越多。”沙雅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胡杨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开彦说。
生态改善激活产业活力
胡杨林生态恢复逐年向好,沙雅县也做起了胡杨产业“大文章”。
今年的胡杨季活动中,139胡杨秘境自驾公路、无人机光影秀和璀璨烟花等特色文旅项目让人眼前一亮,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丝路文化的深厚底蕴。
沙雅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木合塔尔·热合曼表示,多年来,当地对胡杨季文旅品牌的打造已从单一的节庆活动,提升为一场系统性的生态文化实践,从最初依托自然风光的观光版本,迭代升级至如今集生态体验、非遗展演、艺术创作、自驾探险及乡村民宿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形态,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胡杨林的有效保护也带动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持续向好。近年来,马鹿、野猪、狐狸等野生动物踪迹日渐增多,成为不少摄影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摄影爱好者张永红说,相比五年前,现在能拍摄到的物种数量增加了近一倍,这片林子正在恢复它应有的活力。
在以胡杨林为代表的生态保护实践中,沙雅县也探索出一条“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通过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工程,推广节水滴灌、扦插造林等技术,积极探索“光伏+治沙”“沙产业+治沙”新模式。
在新疆鸿泰绿疆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打造的2.5万亩梭梭种植基地里,昔日20多米高的沙丘已被平整,今年3月栽种的梭梭成活率超90%,7月完成肉苁蓉接种后,预计明年10月即可产生经济效益,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沙产业发展模式。
秋去冬来,四季变换,在塔里木河的滋养下,这片胡杨还将继续“永葆青春”。
(沙雅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