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毅力
近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冠军争夺赛在郑州大学落下帷幕。这场汇聚了全球1500余支参赛队伍的创新盛会,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赛前,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寄语广大青年学生:“要勇立时代潮头,以智慧和实干投身创新创业,用好大赛这条‘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快速通道,主动拥抱时代、大胆试错,成长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先锋力量。”
在这场智慧与创意激烈碰撞的盛宴中,国家战略、成果转化、全球视野这三大关键词,成为破解我国青年创新密码的核心线索。
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
本届大赛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既为全社会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提供了条件。大赛首次在高教主赛道增设低空经济、生物技术、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五大前沿领域,吸引了超过9万支团队投身关键技术攻关。
在低空经济赛道,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零翼起航”团队瞄准通用航空领域飞行效率低、控制难等痛点,自主研发三余度飞控系统。这个系统犹如给飞行器装上了“智慧大脑”,让飞行变得更加安全、高效。
在生物技术领域,山西医科大学“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项目通过分子影像技术,仿佛给医生配备了一双“透视眼”,让他们能够更精准地发现和治疗疾病。
此次大赛是高校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徐青森指出,要深化高校综合改革,释放青年创新潜能,推动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树立“敢闯会创”的人才培养新标准。
探索成果转化新路径
创新成果只有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才能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高效转化。本届大赛产业赛道吸引了2355所高校、24.8万个项目参与,共有3104家企业的6976个命题入选,参与企业数量和入选命题数量较上届分别增长34%和27%。
福州大学团队针对企业需求研发的超重载可拓展智能轴模块样车,使整车转场效率提升了66.7%;江苏大学“全神灌注”项目通过智能控制技术,解决了卷盘式喷灌机效能低下问题,相关产品已进入田间测试阶段。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优秀项目资源对接会上,超47亿元专项投资基金发布,引导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数字赋能精准匹配”资源对接平台同步启动,在赛前和比赛期间开展20场全国性线上线下对接活动,赛后还开展“创新大赛高峰对接月”活动。这为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的高效对接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学生们卓越的创新能力令人赞叹。”郑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海杰表示,以此次大赛为依托,郑州大学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批跨学科、开放式实践平台与孵化基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助力更多学子在创新创业浪潮中建功立业。
构筑融合发展共同体
这场跨越国界的科创盛宴,不仅见证了冠军的诞生,更播下了创新的种子。它如同一个巨大的“智慧磁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
本届大赛在欧洲、非洲等地举办七大区域赛,首次实现全球多点布局。大赛覆盖世界百强高校,吸引了1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万个项目、5.7万人次参赛,项目数和人数比去年分别增长43%和45%。
来自塔吉克斯坦国立商业大学的“中塔数字农业科技示范新生态”项目获得中亚区域赛金奖。该项目负责人法赫瑞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队联合研发的农作物表型无人遥感技术,精准识别病虫害,助力塔吉克斯坦农业转型。获得新西兰区域赛金奖的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学生拉克伦·坎贝尔·泰特,在大赛现场找到“共鸣”:“我认为人工智能是一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前沿科技,希望和各国伙伴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技术进步。”
在大赛期间举办的世界大学生创新大会上,《世界大学生创新指数报告(2025)》与《智慧教育时代的创新密码:世界大学生创新发展报告(2025)》同步发布,深度解析全球高校创新生态。
徐青森表示,我国高度重视创新教育,积极构建立体化创新教育体系,着力打造开放协同创新实践大平台,营造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未来,我国将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深化创新教育改革,把因材施教作为新基点、交叉融合作为新要求、创新实践作为新路径、敢闯会创作为新标准,培养更多优秀青年人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