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龙跃梅
11月10日,在广东赛肯户外运动器械有限公司的研发部,工程师们正紧盯屏幕,一款新产品的数字模型在流体力学仿真测试中快速生成。
对该公司而言,走到这一步并不容易。广东赛肯户外运动器械有限公司法务负责人吴春辉介绍,为攻克技术难题,技术团队反复调试参数,但始终难以突破技术瓶颈。
这时,通过清远高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服务平台”)牵线搭桥,该公司精准对接了西安交通大学的专家团队,一举将仿真测试数据准确率提升三倍。
“服务平台把需求转给了学校,我们迅速匹配到了专家团队。双方合作后,有效地提高渔轮的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常务副主任张亚男说。
直面痛点,组建转化服务平台
长期以来,高校是巨大的科技成果“富矿”。然而,“不能转”“不敢转”“不会转”,阻碍了实验室成果向市场转化。
清远高新区直面这一痛点,组建了服务平台,致力于打通高校科技成果与园区企业需求对接的“最后一公里”。该平台独创一套运营法则,以“挖、筛、算、转、跃”的“五步法”,重点向“转”发力,将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的产业上。
第一步是“挖”,既要挖企业的显性技术需求,又要挖隐性痛点。平台团队通过走访发现,目前很多园区企业的技术显性需求,不一定是自身行业的技术难题,而是来自市场客户的需求。隐性需求则是除了技术原始创新和应用创新外,人才、工艺、产业链等综合性需求。“平台本身具有资源整合职能,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服务平台负责人李满林说。
“筛”的环节更具挑战性。首先是根据企业相关需求,筛选高校优质团队。其次,筛选细分市场优势。李满林表示,服务平台在充分了解企业的细分市场优势后,会根据技术需求选择合适的市场应用场景,匹配高校的科技成果,从而助力企业产出经济效益。
最考验功力的是“算”账本。好技术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生态账。在“转”的方面,高精尖技术、高价值专利、高层次人才形成“三位一体”输血机制。“跃”,则是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最终实现产业有机裂变。
穿针引线,把企业与高校“黏紧”
“服务平台并非简单的信息发布窗口,而是能实现产业有机裂变的科技引擎。”李满林介绍,该平台是一个从事技术转移、成果转化、股权管理、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性服务机构,已吸引多个知名院校进驻。
最近,广东顺博铝合金有限公司和中南大学“牵手”。该公司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再生铝合金生产企业,年产能达15万吨,其面临着如何找到新增长点的需求。
在服务平台的牵线搭桥下,公司与中南大学李瑞卿教授团队达成合作,双方将基于再生铝合金高强免热处理开发与制备工艺开展研究项目。项目完成后,预计能给企业带来新增产值5500万元以上,新增利税500万元以上。
“这是典型的‘企业出题、高校答题、平台助题’的合作模式,也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模式。”张亚男说。
以服务平台为纽带,清远高新区已促成园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多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服务平台自2024年成立以来,已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14项,合同金额1864.8万元,新增产值约1亿元。
清远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是清远高新区晋级国家高新区十周年,高新区将以此为新的契机,继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方法,让更多高校的“智慧宝藏”在高新区产业沃土上“落地生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