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光而行”2025科学家精神弘扬交流研讨活动举办

2025-11-12 11:24:3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通讯员 吴颖昊 科技日报记者 宋迎迎

“父亲的一生,就像他生前常说的那样——为祖国贡献知识、才能,就是我的意愿。”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功臣”曹本熹之子曹珏的这句话直击现场观众的心灵。

近日,“国之所需 吾之所向——曹本熹院士与共和国石油科教、两弹一星特展”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揭幕,随之开展的“逐光而行”2025科学家精神弘扬交流研讨活动,引发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广泛讨论。

“我们要敢于瞄准‘卡脖子’技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做顶天立地的真科研。”观看展览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化工学院青年教授金鑫表示。

“这就是我们追寻的‘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史宣讲团讲解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学生耿雨欢说。她承担了纪念曹本熹院士诞辰110周年展览的讲解工作。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正是在这一代代青年的接续传颂中,化作鲜活的奋进力量。

“父亲墓碑上刻着三行字: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科学家精神报告环节,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专家,黄旭华院士之女黄峻的分享让在场听众动容。她讲述了父亲从1958年投身核潜艇事业到花甲之年亲自参与极限深潜试验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一代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崇高境界。

“听到黄旭华院士为了国家事业,30年没跟家人透露工作内容,我手里的笔都停住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大学生梁梓健在听完报告后,笔记本上记满了感悟。

“讲好科学家的故事,需要技巧,更需要真情。”山东省演讲学会会长武传涛的观点引发了在场众多宣讲工作者的共鸣,“我们要让年轻人觉得,科学家不仅是教科书上的名字,更是有血有肉、可感可学的榜样。”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中,来自山东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代表畅谈科学家精神传承。活动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中国石油大学校史馆和青岛港,实地感受身边的科学家精神。

(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