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通讯员 李 荣
从澳大利亚“舶来品”到云南“土特产”,临沧坚果30余年来已扎根滇西山野——262.77万亩种植规模居全球之首,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双重认定,百余种精深加工产品香飘四海。
云南临沧如何把一颗“小坚果”做成“大产业”?科技日报记者近日走进耿马县、镇康县这两个临沧坚果的核心产区寻找答案。

招才引智 田间接力
2025年,耿马县坚果产业综合产值预计达3.23亿元;而在镇康县,坚果产业综合产值则有望突破12亿元。
两地“人才+科技”双轮驱动,为特色产业升级交出了一份“产量增、品质优、农户富”的亮眼答卷。
“以前种坚果全靠‘看天吃饭’,病虫害来了只能赶忙打药。现在院士团队定方案,科技服务队队员手把手教,我们心里踏实多了。”耿马县勐撒晨富坚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姚新旺说出了耿马县坚果种植户的心里话。
为破解坚果产业发展技术瓶颈,临沧市搭建“高端智囊+一线队伍”的人才梯队。
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团队,耿马县形成“院士专家团队+科技服务队+乡土人才”的服务体系。院士确立“营养补充、落头开心”等6项提质增产技术要领;县乡农技骨干与本土“田秀才”带着技术手册、嫁接工具扎根田间,把实验室里的理论带到接地气的“田间课堂”;经过系统培训的乡土人才,则成为技术落地的“最后一环”,在邻里间传经验、教方法。
目前,耿马县已完成品种改良1.8万亩,并建成县、乡、村三级试验示范点43个,培育乡土人才167人。
同样的人才接力,在镇康县南伞镇田坝村演绎着不同的故事。2014年,王东权大学毕业后,带着“让家乡坚果卖出好价钱”的想法回到田坝村。2021年,当选村党总支书记后,他牵头成立坚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引进专家团队的技术,更注重孵化本土人才,选拔出一批嫁接能手和病虫害防治队伍,组建起一支“自家的科技队”。

“他们都是种了十几年坚果的老把式,懂果树的‘脾气’,教学方式也接地气。”王东权说,合作社社员杨开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为解决“社员住得散、培训难覆盖”的问题,杨开华尝试用短视频讲解技术要领,把“如何给坚果树‘落头开心’”“放蜂授粉的注意事项”等内容拍成3分钟短片,让村民拿起手机就能学,带动周边3个村的农户掌握了科学管护方法。
王东权等人还引入了“以蜂促果、以果养蜂”生态模式。“放蜂不仅能提高坐果率,还能产蜂蜜。去年村里收了10吨蜂蜜,又多赚了20万元。”王东权说,如今基地里不仅有蜂箱,还有无人机、智能灌溉设备。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手机上就能查看土壤湿度、果树长势,科技让种植越来越省心。
抱团发展 升级共赢
“刚开始加入合作社,我还担心赚不到钱,没想到年底就分了8000多块!”镇康县田坝澳洲坚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马学春翻着手机里的分红记录,笑得合不拢嘴。
此前,拥有坚果嫁接“绝活”的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合作社。加入合作社后,不仅自家3亩坚果产量翻了番,他还能在合作社打工赚工资,年收入比以前多了2万多元。
马学春实实在在的收获,源于镇康县创新构建的“464”收益分配机制。“4”即合作社、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四方参与,“6”是建立技术共享、市场共拓等6项合作机制,“4”是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等4项保障。
通过这一机制,合作社与当地龙头企业签订长期收购协议,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加工销售,让农户不再担心“种得出、卖不掉”“好果卖不上好价”。合作社盈利,社员人数也从最初的7人迅速增加至如今的865人。2024年,合作社共计投产面积3.8万亩,坚果总产量6025吨,户均增收6.4万元。
目前,镇康县已组建14个专业合作社,带动1.64万户果农与3家龙头企业形成紧密利益共同体,建成4个万亩连片标准化基地。2024年,镇康县坚果青皮果产量达7.1万吨、干果2.36万吨,农业产值6.4亿元、工业产值7.46亿元,产量和产值均居云南首位。
在耿马县,抱团发展的理念同样贯穿产业发展始终。县里推动坚果产业“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统一核算”。
“合作社统一购买无人机、统一采购药肥,成本降了15%。合作社还统一对接收购商,销路不用愁。”耿马贺派老陈坚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军生说,他就是合作社的受益者。如今,他家盖了楼房、买了小汽车,合作社里像他这样的农户还有20多户。
截至2024年,耿马县共有临沧坚果种植户23006户,种植面积26.11万亩,投产面积16.8万亩,培育专业合作社19个。县内6家坚果加工企业拥有6条干果加工生产线,年加工青皮果和干果2978吨,销售额超2300万元。
“从‘小坚果’到‘大产业’,关键是把人才、科技、利益拧成一股绳。”耿马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谢卫荣说。
在临沧的田间地头,无人机飞防作业的轰鸣声、农户的谈笑声、车间里机器的运转声,共同奏响了“人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交响曲。
2025年,临沧坚果种植面积达262.77万亩,产业产值预计达120亿元。未来,临沧市将继续深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扎根边疆热土,让特色产业成为农户持续增收、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支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