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  七部门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

2025-11-12 16:20:5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11月12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文件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三统一”出发,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激发学生投身科技事业的远大志向与持久热情。

“我们在基层调研的时候经常会问孩子一个问题——你们最喜欢什么课?我们希望,将来科技课成为他们最喜欢的课。”田祖荫说。

科技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载体

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许学军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类人才须具备应对未来科技挑战的综合素质,而科技教育是关键载体。从基础教育抓起,系统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可以夯实国家创新根基、积蓄人才优势,形成“教育育人才、人才促科技、科技兴国家”的良性循环。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长远之策。通过一体化科技教育早期发现科技“好苗子”,畅通成长通道,为国家持续输送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与高水平创新团队。

许学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文件首次提出科技教育,其最大的创新是充分凸显了科技教育的内涵。

与传统意义的科学教育不同,科技教育不仅仅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资源上实现横向衔接,汇聚优质科技资源导入到中小学教育;在课程上实现学科交叉,将前沿科技分学段、分层次融入课程体系,从而更好地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实现培养科技后备人才的目标。

注重面向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

田祖荫强调,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重在三“新”。

一是“结构新”,重在融合,不搞学科分割。要打破科学、工程、技术、数学之间的学科壁垒,打牢学生深厚的学科基础,更重要的是建立跨学科的整体视野。以跨学科的融合,提升现有课程的育人效能,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实践置换时间和空间。还要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统筹,推动学生在探究科学规律的过程中涵养人文情怀,在人文浸润中培育理性思维与创新精神。

二是“引擎新”,重在实践,不搞纸上谈兵。要高度重视技术与工程的独特育人价值,把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注重面向真实世界的科技工程问题解决,引导学生随着学段的提升和能力的增长,逐步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小型工程实践项目,在参与创意、设计、实践、迭代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

三是“生态新”,重在协同,不搞单兵作战。田祖荫说,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不局限于学校、教室、实验室,或者开展一些兴趣活动、举办一些科技节等,而是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科技教育生态系统。“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推动科技馆、博物馆、重点实验室、高新企业等逐步成为中小学校的拓展性课程基地和实践课堂,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研究场景、参与真实的创新过程。”田祖荫说。

防止功利化倾向

文件强调,要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等多元化、发展性评价方式,不得简单以考试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片面评价,防止功利化倾向和加重师生负担。开发“科技素养数字画像”,追踪学生创新能力成长轨迹,重点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科学探究、工程设计、动手实践等活动中,观察、记录、分析与表达等学习行为以及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学习态度、知识结构、认知过程、反思意识、创新思维和迭代能力等。逐步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科技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提醒,在推进科技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应有两个坚守。一是坚守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的规律,夯实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杜绝盲目跟风和形式主义。二是坚守立德树人,注重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相融合,齐头并进,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和价值追求。

责任编辑:孙莹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