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运动员为何钟爱拔火罐?

2025-11-12 19:47:5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王姗姗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游泳赛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泳池中,运动员们劈波斩浪、奋勇争先;泳池外,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训练,让不少运动员饱受肌肉劳损、疼痛的困扰。

有细心观众发现,许多游泳运动员身上常有紫红色的拔火罐印记。为何游泳运动员钟爱拔火罐?长期泡在水里,身体会面临哪些风险挑战?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游泳运动员拔火罐有何“秘密”?

“拔火罐之所以成游泳队‘标配’,源于其祛湿、松肌、镇痛的效果。”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大公馆中医康复科副主任刘军兵说。

游泳运动员长期在低于体温10℃的水中负荷训练,身体处于湿冷状态,体内寒湿积聚,易引发经络阻滞、阳气困遏。训练时,肩胛带长时间的内旋和外展,也易导致肩背酸痛、筋膜粘连、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

而拔火罐的负压正好能将表层和深层的软组织强力吸起,促进组织分离,起到宣散肌表寒湿、松解软组织的效果。拔火罐在局部形成的“可控瘀血”,还能刺激毛细血管新生,加速清除代谢废物、缓解肌肉紧张,缩短游泳运动员恢复窗口期。

刘军兵表示,对每日两练、赛前需降体重的运动员而言,拔火罐通过刺激皮肤,促使身体分泌β-内啡肽,起到了非药物、无禁药风险的“天然镇痛”效果。

“但任何疗法都有边界,只有安全规范的操作,才能让‘东方红印’真正转化为竞技赛场的‘加速度’。”刘军兵强调,运动员训练结束30分钟后才可拔火罐,拔火罐后2小时内禁止下水、淋浴及冰疗。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100×10⁹/L、严重湿疹或银屑病皮损等症状的患者以及孕妇,应禁用拔火罐。

长时间接触水会引发何种身体风险?

刘军兵认为,除上述寒湿积聚、肌肉损伤外,还要重视长时间水下运动带来的皮肤屏障受损、外耳道炎、深静脉血栓等风险挑战。

“泳池中的消毒剂含氯、溴等,会剥离皮肤表面天然皮脂,导致皮肤干燥、瘙痒、敏感,甚至引发皮炎;外耳道长期潮湿也为细菌和真菌提供了温床。”刘军兵建议,在游泳前淋湿身体,游泳后使用去氯沐浴露清洗全身并涂抹身体乳,防止皮肤屏障受损;游泳后,可将头倾向一侧,单脚跳,让耳道内的水流出,防止外耳道发炎。

当人体长久浸泡在水下,身体外周循环会过度“冷适应”,皮下血管收缩阈值降低。人体在出水后易出现“冷过敏”样风团或下肢静脉回流减缓,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大大增加。因此,刘军兵建议游泳运动员及水下运动爱好者们,每运动一小时应上岸拉伸5分钟,促进静脉回流,避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责任编辑:孙莹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