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梁乐
深秋时节,漫步在新疆的大街小巷,葡萄依然是街面上“出镜率”最高的水果。
从传统的无核白到鲜食新品种,从“靠天吃饭”到新栽培模式,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自治区农科院)的葡萄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用三代人的接力奋斗,守护着天山南北葡萄的甘甜。
戈壁滩里播下科研火种
近日,在位于乌鲁木齐北郊的自治区农科院试验基地里,年过六旬的潘明启抚摸着粗壮的葡萄藤,感慨万千地说:“现在科研场地要啥有啥,放在四十年前,那是要啥没啥。”
把时间拉回到40多年前,在新疆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杨承时的带领下,潘明启和其他几个人组成的团队一头扎进吐鲁番的戈壁滩里,白手起家建设试验田。
“大家用土坯垒田埂,靠人力一锹一锹翻地,一天下来手上满是水泡;喝的是涝坝水,烧开后还飘着一层杂质。”潘明启说,在大家的努力下,第一块试验田终于建成了。
葡萄种下了,还有更为繁重的科研任务等着大家。杨承时带领团队对葡萄品种的生长特性进行集中观测研究。没有数码相机,潘明启等人就用铅笔一笔一画记录果实形状、叶片纹路;没有专业糖分检测仪,科研人员就靠嘴尝,酸甜度、果肉质感都详细记在笔记本上。
在选育优质品种的同时,杨承时还将目光转向葡萄保鲜上。市面上没有现成的药剂,他就带着团队用稻壳、米糠做原料,每天守在发酵池边测温度、调湿度,最终开发出低成本的赤霉素,使得当地特产的无核白葡萄品质更好,更易储运。
彼时新疆葡萄种植比较分散,为了摸清葡萄产区的家底,杨承时带着团队跑遍了天山南北。
“老师常说,不踩遍田间地头,哪能摸清葡萄的脾气?”潘明启说,虽然风餐露宿,但当时收集的产区土壤、气候数据,后来都成了科研“宝贝资料”。
如今,这支团队在乌鲁木齐建成了66亩试验基地,收集保存的葡萄鲜食、酿酒及砧木品种300余份,建设了1120平方米日光温室,并添置10余台套农机设备。
挖掘好种子探索好种法
“脚下的这片园子就是我们亲手开荒种下的。”潘明启说,为了方便研究,科研团队在乌鲁木齐北郊建设了试验基地。

“我刚参加工作就师从杨承时,和他一起工作了20多年,不仅学到了一身科研本领,更重要的是传承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潘明启说。
多年工作中,潘明启始终记得老师“品种特性决定管理措施”的教导,把种质资源视作葡萄产业的“根”。如今试验基地的这座葡萄园,就是潘明启带领团队一点点扩种而来,收集的300多个品种里,既有无核白等新疆传统品种,也有新引进品种。
“新疆的气候条件容易出产优质葡萄,但并不是所有的葡萄都适合种植。”潘明启始终对葡萄产业保持清醒的头脑。前几年阳光玫瑰在市面上很受追捧,但潘明启却向主管部门提出“不建议新疆大规模发展”,理由是新疆空气干燥导致无核率低,土壤偏碱使果粒色泽不均,且品种带病毒、粗放管理易绝产。
“后来新疆种植阳光玫瑰确实遇到问题,不少果农替换了新品种。”潘明启说,品种筛选不能急功近利,种植技术的探索更是如此。
传统葡萄多采用“爬架子”种植模式,经过多年探索,潘明启提出了“顺沟倾斜水平龙干”树形,这种后来被称为“厂字形”的树形模式既能节省人工,还能提高果实品质。这一技术革新也获得了自治区专利发明三等奖。
传承精神接续奋斗
“潘老师,现在咱们的科研力量更强了。”作为新成长起来的团队首席,张雯不时向已经退休的潘明启汇报最新的工作进展。
2024年,乌鲁木齐北疆葡萄种质资源与果园生态新疆野外观测研究站获批建设。该站依托自治区农科院果蔬研究所建立,组建15人团队投入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团队研发形成了“无核翠宝设施栽培花果管理关键技术”,初步筛选出2个可在北疆推广的高品质鲜食葡萄品种。
作为团队首席,张雯既要盯田间试验,又要统筹团队研究方向。有时刚在温室里记录完葡萄新品种生长数据,又要赶回实验室处理检测报告。在自治区农科院硕士研究生周雅萱的眼中,“张老师清瘦的身子里藏着用不完的劲”。
在张雯的带领下,目前这支团队已形成“种质资源—栽培技术—品质调控—加工研发”的完整研究链条,有力支撑了新疆葡萄产业的发展。
从杨承时播下科研火种,到潘明启40年执着坚守,再到张雯等青年科研人员并肩协同攻坚,三代人扎根边疆、薪火相传,共同谱写着这份甜蜜的事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