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立冬刚过,在西安理工大学,一场关乎未来的改革拉开序幕。本科生院、科学技术研究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知行学院)、人工智能交叉现代产业学院……13块崭新的机构牌匾于同一天集中亮相。
11月8日,西安理工大学举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助力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这所扎根三秦大地的高水平大学正以勇气与智慧,直面高等教育的时代之问。“此次机构重组优化改革,是学校党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经过深思熟虑、审慎决策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西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李智军表示。
构建“学科—科研—人才—产业”贯通融合的生态体系
“主动深化改革、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刘云贺在大会上说。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以及国家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的迫切需求,该校党委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作出了这次系统性学科重构的战略决策。
新成立的生态环境与化工学院是这次改革的典型缩影。学院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及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教平台,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化工技术。“这不仅是单一学科的升级,更是推动环境、化工、水利等多学科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该学院副院长周蓓蓓介绍。
在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半导体物理课堂上,该校教授杨莺正带领学生体验AI赋能的教学变革。对于学校推动的机构变革,杨莺说:“AI不是替代教师,而是赋能教学,人工智能交叉现代产业学院的成立,为全流程AI赋能提供平台,让我们可以更专注于启迪思维、因材施教。”
与此同时,学校还成立了光电科学与智能仪器学院等一批新机构,形成了基础学科与前沿交叉学科相互支撑、产学研用紧密衔接的学科新矩阵。
记者了解到,这远非简单的机构增设,而是一场以学科布局“系统性重构”为牵引,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战略突围。通过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学校构建起“学科—科研—人才—产业”贯通融合的生态体系,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系统集成”的转变,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
推行“理论学习—工程实践—创新研发”螺旋式培养模式
学科重构只是起点,如何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才是改革落地的关键。
不久前,卓越工程师学院的陕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践基地正式成立。学生在生产一线进行实践操作,空气中弥漫着焊接的独特气味。“学校推行‘做中学、研中创’的理念,我们每名工科生都要有一线操作经验。”研究生叶茂盛说。
“我们整合了280余个校内外实践基地资源,推行‘理论学习—工程实践—创新研发’螺旋式培养模式,创新构建校企协同培养体系。”刘云贺介绍,学校推行工学交替进阶制与个性化培养方案,要求硕士研究生每年企业项目沉浸期不少于6个月,博士研究生不少于8个月,实行“一人一企一策”模式,由校企双导师联合制定培养计划。
学校还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作价入股、收益分配等政策,为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对此,该校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赵跃感受颇深。他将团队研发的光伏跟踪控制器的10余项专利成果作价创办公司,实现了从论文到产品的跨越。如今,在校企共建的孵化平台里,一批兼具环保与市场价值的项目,正获得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所需的全周期支持。
李智军表示,西安理工大学将积极探索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的发展新路,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引,加力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助力加快推进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