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通讯员 卢伟清
11月11日,大庆油田采油三厂光伏园区内,无人机缓缓升空,热成像镜头掠过连片的光伏板,实时传回设备运行状态;地面上,运维人员正仔细检查电缆接口。随着发电量数字定格在7729.2万千瓦时,该厂光伏项目较原定目标提前50天达成年度计划,为“十五五”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写下预热答卷。
针对水面光伏巡检效率低的痛点,采油三厂创新采用“无人机+热成像+可见光”模式,让故障点定位精度大幅提升;年初面对施工窗口期紧张、设备调试繁重的压力,他们果断拆解工程为多个攻坚单元,推行“挂图作战”机制,高效完成了电缆铺设等关键工序。
光伏二期北六水面光伏电站建设,更凸显“三厂速度”。面对地下水位过高的难题,新能源项目经理部牵头联合多部门成立攻坚组,仅用53天就落地立体降水方案,化解工期延误风险;冬季暖冬导致冰面承载力不足,团队又创新“破冰抽水+铺设管排+分区作业”模式,确保打桩工序安全推进。最终,该电站较原计划提前95天投产,成为高效施工的典范。
安全防线始终紧绷。春季防雷检测、夏季防火防汛、秋季设备除尘、冬季防寒防冻,该厂按季节制定专项防控措施;全年组织6场防火、触电应急演练,参训人员覆盖率达100%。严格的管理换来了“零事故、零隐患”的安全成果,为发电任务保驾护航。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绿色转型的显著效益与战略启示。7729.2万千瓦时绿电可满足3.2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等效替代标准煤2.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1万吨,相当于种植394万棵常青树。“我们的探索印证了新质生产力对能源转型的驱动作用。”该厂新能源项目经理部经理张丽巍表示。
如今该厂已启动“源网荷储智”项目规划,计划在“十五五”初期建成涵盖光伏、风电的综合能源基地,以更多新质生产力实践成果,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能源体系建设注入动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