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归来:顶级捕食者重返贺兰山

2025-11-13 18:30:24 来源: 新华社 点击数:

新华社记者 马丽娟

位于中国西北的贺兰山,消失半个多世纪的雪豹正在重返。中国科研团队正在这里进行一项颇具开创性的工作——雪豹重引入工程,有望在全球雪豹南北种群间搭建起移动扩散的关键节点。

“现在宁夏贺兰山共有7只雪豹,1只是自然扩散的,其余6只都是2021年以来通过迁地保护引入的。”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副科长朱亚超查看卫星项圈传回的雪豹行动轨迹说,已放归的4只雪豹都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家域,雌雄领地存在重叠,这是个积极信号,意味着它们有可能相遇并繁殖。

作为高山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雪豹的生存状况直接反映高山生态健康水平。然而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全球雪豹面临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2017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

作为雪豹在东亚的重要栖息地,贺兰山在20世纪50年代后就再未见雪豹踪迹。

1988年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岩羊种群迅速增长,2018年增至4万只。“但因为缺少顶级捕食者,岩羊对植被构成了过大压力,这促使我们考虑引入雪豹以恢复生态平衡。”朱亚超说。

就在着手前期研究工作时,2020年9月,贺兰山上布设的一台红外相机意外捕捉到一只雪豹的身影,令朱亚超等科研人员热血沸腾:“时隔近70年重现,一开始没人敢相信,这个发现让我们信心倍增!说明雪豹在这里可以生存,也加速了项目进程。”

在保护区内的雪豹保护研究基地,一座依山而建的训练场中,有两只雪豹正在进行适应性训练。围栏沿山势起伏而建,山上专门开挖了岩石洞穴。上午时分,监控画面显示这两只雪豹正在洞中休憩。

“雪豹昼伏夜出。”朱亚超解释道,“我们重引入的6只雪豹,都是从甘肃、西藏、新疆等雪豹种群稳定的区域,通过野外救护、安全转运来的健康个体。”

在全球范围内,顶级捕食者的重引入案例十分稀少,而雪豹作为生活在极端环境下的特化物种,更没有成功先例可循。

“这意味着中国团队在进行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每一步都需要自行探索和验证。”参与工程的雪豹研究专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时坤说。

在时坤看来,贺兰山雪豹重引入工程有更深远的意义:“贺兰山地处全球雪豹南北两大种群的潜在扩散路径上,是至关重要的生态廊道枢纽。在此建立稳定种群,相当于在南北两个巨大的‘生态岛屿’之间建立了中继站,这将有望促进南北种群间的迁移和基因交流,缓解因栖息地破碎化导致的种群孤立和遗传多样性衰退问题。”

贺兰山共建设了4处训练场地,每处面积都在2万平方米以上。雪豹在这里经过数月训练,评估达标后才能放归自然。来自北京陆桥生态中心的专业人员常驻贺兰山,负责雪豹的个体适应性及野化训练。

兽医张景文负责制定雪豹的“培训食谱”,她对去年5月从西藏救护的幼豹“巴珠”格外关注。“这只与母亲失散的雪豹被牧民救助收养,尚未掌握完整的野外捕食技能。我们循序渐进地训练,从投喂生鲜肉到活鸡、活羊,逐步唤醒它的野性本能,预计明年春季就能回归自然。”

经过专家团队前期充分的科学论证,2021年9月,在国家林草局的指导下,贺兰山首次成功放归了在内蒙古救助的一只雪豹。

“数据显示它们整体状态良好,目前我们已经实现短期目标,成功建立起了一个雪豹奠基种群,中期目标是种群的自然繁衍与稳定增长。”朱亚超告诉记者,每只放归的雪豹都佩戴着卫星定位项圈,一定时期后就会自动脱落。同时,科研人员还在山上布设了500多台红外相机,实现对雪豹种群动态的精准监测。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中国雪豹种群数量由2013年的约2500只增长至约5000只,栖息地面积扩大至208万平方千米,目前已建成2个国家公园和78处重要栖息地,总面积超过83万平方千米,近40%的潜在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保护雪豹不仅是在拯救一个物种,更是在守护整个高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雪豹的命运,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自己的命运。”时坤说。

责任编辑:冷媚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