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11月14日,记者从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研究员王国栋带领35个国际合作团队,近期完成了17个古代家犬的基因组测序。加上团队此前发表的古基因组数据,共获得了73个古代狗基因组,构建起从东亚到西欧亚草原的家犬血统演变图谱,从而揭示了家犬同人类共迁徙的历史。国际期刊《科学》于当地时间13日发表了相关成果。
家犬是人类第一个驯化的动物。考古证据表明至少1万年前,欧亚大陆多处均出现了犬的身影,其起源、扩散以及与人类迁徙的互动关系等科学问题,对理解动物驯化和人类文明传播都至关重要。早在两万年前,就已出现了血统分化并于欧亚大陆广泛扩散,但这些扩散是否与特定人类文化群体相关,以及家犬在古代社会中的角色,一直缺乏全面的基因组层面的研究。

研究团队此次首先发现中国五千年前存在独特的家犬古老血统,随后数千年逐渐出现来自西伯利亚和西方的古代家犬血统渗入;同时来自中国的古老东亚祖份,也广泛扩散到了欧亚草原多处。更重要的是,团队通过与人类古基因组数据和证据对照,发现家犬数次渗入事件与人类的多次迁徙高度重合。
其次,在河西走廊地区,家犬基因组中东北亚祖分的增加与人群中东北亚祖分的流入也十分同步。此外,欧亚草原地区家犬中西方祖分的增加也与古人类迁徙历史相吻合,即欧亚草原前期的新石器时代家犬和东欧狩猎采集人群相关,后期的青铜时代家犬和伊朗农耕人群和高加索狩猎采集者相关。

通过对比研究和多方证据的互相验证,研究团队最终证明,近1万年来家犬与人类存在密切共迁徙,不同时期不同人群携带各自的犬,通过欧亚草原和古丝绸之路等路线进行跨洲大迁徙。这表明家犬与人存在无比亲密的关系,从欧亚草原到河西走廊的家犬万年来血统流动,也映射出古代文明的互联互通。
据介绍,这一基于古基因组分析的方法,可为揭示马牛羊等家畜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提供借鉴,从而发掘国内家养动物丰富的遗传资源与潜力,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合作注入新活力,助力构建更紧密的文化纽带,为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