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力媛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廊下镇郊野公园花开似锦,碳谷绿湾产业园创新涌动,漕泾镇水窠景区风景如画,数字游民国际村……初冬时节,行走在上海金山区,传统化工厂区的影子正在褪去,一座现代化转型新高地已然崛起。

记者从11月13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新闻发布会金山区专场获悉,“十四五”以来,金山区深入贯彻落实上海市“南北转型”战略要求,以“转型新发展、塑造新形象”为主线,着力撕掉“化工即污染”“农业即落后”“远郊即末梢”的旧标签。通过科创赋能、数字赋能等多元驱动,从传统制造业基地向科技创新高地迈进,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产业重生:从“化工独大”到“三重结构”
作为上海西南门户,金山区曾经以化工产业闻名。近年来,金山坚持把产业转型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向。
“十四五”期间,金山区的产业转型没有沿用传统路径,而是提出了一套独特的“三重结构”方法论——小结构、中结构、大结构,层层递进,有序重塑产业生态。
所谓“小结构”,就是围绕化工这一现有支柱产业,从产业链上下游出发,重塑化工产业结构。金山区委书记刘健介绍:“金山区携手上海石化、上海化工区,按照‘炼油向化工转、化工向材料转、材料向高端转、园区向生态转’的思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共同推动化工产业朝着精细、绿色、高技术、高效益、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十四五”期间,48K大丝束碳纤维、庄臣制造、弹性体等一批精细高端化工项目建成投产,上海石化全面技改升级项目正式启动,上海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研究院、上海石化先进材料研究院相继落地,有力助推金山化工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在“中结构”层面,金山立足先进制造业大区的定位,聚焦二产做大新兴产业。重点是发展新材料、智能装备、生命健康、信息技术四大产业集群。刘健介绍,目前,金山已形成5个市级特色产业园、8个区级特色产业园。3个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5个市级特色产业集群。
“大结构”调整则更为宏观,即在三次产业中,加快提升第三产业发展能级,更加注重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这一调整直接反映在数据上:金山区产业结构由“十三五”末的0.8:67.4:31.8调整为现在的0.6:58.5:40.9。
科创赋能:从“制造”到“智造”的飞跃
东临上海化工区、南与上海石化毗邻的碳谷绿湾产业园,作为曾经的污染“重灾区”,如今已成为金山区产业转型的主阵地。一场从“制造”到“智造”的产业绿色变革正在此上演。
中天科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天科盛”)是从传统电镀转型为科技型新材料企业的典型。“面对环保压力和市场竞争,企业毅然转型,一门心思搞科技创新,持续加大资金投入。终于突破了‘脂肪族聚氨酯弹性体原材料’这一高端原材料‘卡脖子’的问题。”中天科盛总经理陈盛介绍。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此类材料技术空白,获得工博会新材料产业展优秀产品奖。
同样在碳谷绿湾,上海甘田光学材料有限公司则在全球首次实现了光致变色玻璃的工业化生产,开辟了变色镜片、变色玻璃胶片及3C应用领域的技术高地。其自主研发的光致变色材料及其生产的变色眼镜片,已占据了80%的国内市场,推动了化工产业往智能绿色节能材料方向发展。
刘健介绍:“‘十四五’末,预计全区有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数占比、有知识产权的规上工业企业数占比,都将提升到70%以上。”每一个百分点的提升,背后都是企业从“制造”向“智造”迈进的坚定步伐。
在金山,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数据显示,金山区高新技术企业增长39.5%,专精特新企业增长375.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翻番,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近11倍。
从“化工围城”到科创产业高地,上海湾区科创城已初具形态。
数智赋能:让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在漕泾镇水库村,一个独特的数字游民国际村正在悄然兴起。“水库村的蜕变,是乡村振兴战略在金山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上海金山区漕泾镇党委书记王咏梅介绍道,2025年9月,以水库村为核心的漕泾水窠景区成功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个曾顶着“薄弱村”帽子的水乡村落,如今已成为上海乡村振兴的标杆典范,吸引着八方游客慕名而来。
水库村位于漕泾镇北部,是漕泾郊野公园核心区,因水网密布、河宽漾大得名“水窠里”。“我们坚持以水为魂,让乡村在保护中发展。”王咏梅介绍,通过拆坝、建桥,新建23座桥梁,把全村水系全部打通;通过疏浚河道、清除淤泥、种植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水库村的水质变得更清,水面变得更透;村域内以水带景,打造花海、书院、观景平台,形成“北园、中岛、南田”的空间结构。

2024年8月,中国首个全域全场景数字游民生活示范区——上海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正式开村。依托漕泾郊野公园优美的生态环境,打造了集办公、居住、交流于一体的数字游民社区。白墙黛瓦的江南民居内,配备高速网络和现代化办公设施。这种创新模式不仅盘活了农村闲置资产,更培育了数字经济新业态,为金山区产业转型注入了新活力。
“我们已收到1000多位数字游民的申请,目前有40多人入住。”数字游民国际村主理人白草介绍,数字游民在这里可以通过一根网线,将悠闲宜人的田园乡居和现代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享受边工作边度假、边学习边生活、边创业边交友的“六边形”生活体验。“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数字游民村,我们还能链接到上海高端的产业资源。因此吸引了众多AI工程师、互联网产品经理等高科技领域的数字游民。”
数字化浪潮下,金山正从“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两端发力。
亭卫公路1000号,上海湾区大厦(数字产业基地)项目施工现场一片繁忙。这座预计2025年12月底封顶、明年年中投用的建筑,将成为上海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的重要载体,聚焦数字经济领域科创企业孵化。
从碳谷绿湾产业园的智造工厂,到乡村田野间的科技创新平台,再到漕泾镇的数字游民社区,金山区正在打破产业边界、城乡边界、虚实边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