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为:用催化“钥匙”打开产业之门

2025-11-14 16:44:50 来源: 点击数:

沈涵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的实验室里,中国科学院院士、该所研究员马大为正俯身调试反应参数,他面前的实验记录上写满了催化剂优化数据。从青春韶华到鬓染微霜,这位有机化学家在实验室的方寸间,用一次次突破性发现,为我国医药化工事业筑牢根基。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获得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破解应用困局

1994年,完成博士后研究的马大为入职研究所,将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领域作为研究方向。

时间一晃来到1998年夏。酷暑中的上海异常闷热,35岁的马大为在狭小的实验室里,盯着仪器,目光随数据移动。突然,一组异常的数据让他眼前一亮。实验中加入的一类氨基酸分子,原本只是作为铜源催化剂的配体,却让反应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原本缓慢的反应速率明显加快,试管里析出的产物纯度,远超出预期。”马大为说。当时,他立刻停下手中的操作,反复核对数据。

这个意外的发现,恰好破解了乌尔曼反应的应用难题。乌尔曼反应是有机合成化学中构建碳—氮、碳—氧等化学键的“基石”。可它的“脾气”却十分古怪,只能在高温强碱环境下进行,还得用大量催化剂。“这些苛刻的条件像一扇铁门,把它的应用限制在实验室里,难以走进工业生产。”他说。

马大为的这一发现,就像一把“钥匙”,轻松打开了这扇铁门。有了氨基酸分子,乌尔曼反应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就能高效进行,反应产率得到大幅提升。这个足以改写教科书的成果,很快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他们将其命名为“乌尔曼-马氏反应”。直至今日,该反应仍被广泛应用于新药研发。

开启十年攻关

“氨基酸分子作为第一代催化剂,虽使经典乌尔曼反应能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进行,但使用成本较高。”马大为回忆道,他在一线调研中发现,企业利用其进行大规模生产时,成本控制难度较大。这让他决心启动新一轮攻关。

2005年,他开始带领学生升级第一代催化剂。可谁也没想到,这场攻坚竟持续了整整10年。

10年间,马大为所在实验室的灯常常彻夜亮着,试管里的溶液反复经历“溶解—反应—沉淀”的循环,数据曲线却一次次停留在不理想的区间。“三五年出不了成果是常态。”马大为这样安慰受挫的学生。团队中一批人带着遗憾毕业,又一批人怀揣希望加入,研究在师生接力中艰难进行,可马大为坚信“方向正确,坚持就有曙光”。

2015年盛夏,实验室的闷热被一声兴奋的呼喊声打破。“老师,结果重复出来了!”一位刚入学的研究生举着报告冲进马大为的办公室。这位学生发现,草酰二胺分子的催化活性远超第一代催化剂氨基酸分子,仅需少量就能让反应高效进行,大幅降低了催化剂的使用成本。马大为当即拍板:“暑假取消,全力攻坚。”

整个暑假,实验室灯火通明,马大为和学生们连轴转,经过400余次试验,研发出高效稳定的第二代催化剂。

在第二代催化剂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同时,马大为开始尝试研制第三代催化剂。他相信,催化技术的迭代没有终点,只有持续突破,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坚守科研初心

马大为认为,科研的传承与创新同样重要。科研之余,他把大量时间用在教书育人上。“做科研要选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哪怕过程艰辛也要坚持。”他常对学生们说。

在马大为的实验室里,勇于创新的氛围,让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崭露头角。“我从不给学生设限,而是引导他们关注国家需求和行业痛点,在自由探索中寻找方向。”他说。

从实验设计到数据解读,从论文撰写到成果转化,他都倾囊相授。他培养的学生中,不少已成为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骨干,在有机化学、医药研发等领域书写创新故事。

如今,马大为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未来科学大奖等诸多奖项,但他依然保持谦逊低调。“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能获得这些荣誉,离不开团队的努力,更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他说。

“科研要服务国家,要为民所用。”这句朴实的话,是马大为科研生涯的真实写照。他用数十年的坚守与创新,诠释着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每天为他亮起,在有机化学的漫漫征途中,他的前行之路,仍在延伸。

责任编辑:许茜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