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通讯员 关浩大 陈红发
11月14日,包银高铁宁夏银川芦花村牵引站220千伏外部供电工程顺利投运,标志着包银高铁银川段电力保障核心节点全面贯通。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京兰通道的关键能源支撑项目,该工程自启动以来始终面临多重挑战,在银川市政府及各级部门的统筹引领与鼎力支持下,国网银川供电公司圆满完成高铁供电保障使命。
政企协同破困局:四年扫清规划与生态障碍
芦花村牵引站供电工程自2020年启动以来,先后遭遇规划冲突、生态制约两大核心难题。初选站址因紧邻阅海国家湿地公园,供电线路与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相悖,后续又因需穿越北郊水源地保护区,不符合生态管控要求,工程一度停滞。

关键时刻,政企联动成为破局关键。银川市人民政府多次组织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务等多部门召开专题推进会;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专题部署工程技术评估工作,牵头组织铁路、电力、环保等多方召开12场专题协调会,最终达成“水源地无害化穿越”技术共识。
2024年2月,水源地调整技术报告经银川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彻底扫清政策障碍,四年攻坚终见曙光。
临时突围抢工期:创新守护城市与高铁安全
2024年伊始,为确保包银高铁银川至惠农段具备通车条件,鉴于永久供电方案建设周期较长,国网银川供电公司在工程项目部建设临时党支部,组建党员突击队重点攻坚。
在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的指导下,项目部果断采用“220千伏新花甲、乙线T接芦花牵引变”临时过渡方案,开辟绿色通道,从项目评审、物资采购至项目建成投产仅用时5个月完成,该方案2024年7月送电投运,为包银高铁银川至惠农段通车提供可靠保障。而220千伏新花甲乙线不仅是银川城市核心区新城变的主供电源,更是银川电网南北“能源大动脉”,施工需兼顾城市供电与高铁需求,难度极大。

面对跨包兰铁路、动车行走线及在建包银高铁共六条干线的复杂场景,国网银川供电公司采取超常规举措:开辟评审、采购“绿色通道”,30天完成核心物资筹集,较常规周期缩短50%;创新应用“水平T接+垂直引下+无跨越架索道封网”技术,架设5道承载索构建“空中安全屏障”,杜绝“断线不落轨”风险;组织宁夏天净元光电力有限公司组建80人突击队“两班倒”作业,75天完成20基杆塔组立及4.3公里导地线展放。同时建立“日督查、周通报”机制,无人机全程监控,联合多部门特巡,实现施工期间新城变及周边电网“零故障、零停电”。
送电惠民启新篇:电力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
芦花村牵引站的顺利送电,标志着包银高铁银川段全线路电力贯通,为高铁近期即将通车奠定坚实基础。工程投运后,民生福祉与经济发展将迎来双重升级。

包银高铁全线贯通后,银川至包头列车运行时间将从5小时缩至2小时以内,银川至北京通行时间缩至5小时左右,每年可惠及旅客超200万人次,银川市民跨省出行平均耗时减少40%以上。
作为京呼银兰大通道核心能源支撑,工程将带动银川市沿线物流、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增收超50亿元,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年客流量、沙湖景区年接待量预计分别提升30%、25%,进一步强化银川在西北经济循环中的枢纽作用。
下一步,国网银川供电公司将持续发扬“银供铁军”攻坚精神,在电力保供上下足功夫,确保包银高铁全生命周期电力保障万无一失;同时以本次工程为示范,深化电网基础设施与地方重大项目的协同规划,为银川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银川筑牢能源根基。
(受访单位供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