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龙跃梅 通讯员 刘真
无需人员频繁往返现场,也能对高危管廊运行状态了如指掌?11月13日,在广东石化炼油18号路的辅路上,一台红色智能巡检机器人正沿管廊全自主行进。它搭载的灵敏探头如一双360度旋转的“眼睛”,精准捕捉着20多米外管廊的实时状态,并将高清画面与数据同步传输至后方监控中心,实现“无人值守、一览无余”的智能巡检。

广东石化厂区规模宏大,管廊系统结构复杂、跨度长,传统人工巡检不仅强度大、受制于天气与光线,更因依赖个人经验,在数据记录与隐性风险识别上存在不足。为系统破解上述难题,广东石化紧密围绕数字化发展战略,经周密规划,推进防爆管廊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并投入试运行。
该管廊“巡弋”机器人系统由防爆机器人、防爆充电桩、无线通信网络及运维管理平台等组成,搭载“眸视机器人定位和导航系统”,有四目云台(可见光、热成像、激光甲烷/光谱相机、补光灯)、声光报警、语音对讲、气体检测、火焰检测等硬件。
管廊“巡弋”机器人主要巡检内容管廊跑冒滴漏和压力表。机器人在管廊侧面的马路上进行远程边走边巡。通过云台转动、放大倍数对管廊跑冒滴漏进行检测。机器人在管廊区以0.7米/秒匀速前进,连续采集100米范围光谱及可见光数据,AI模型实时分割异常区域,当检测到现场异常时机器人会将异常图片、异常位置、异常时间等告警数据上传到远程监控系统。
在智能应用层面,机器人基于AI算法进行智能研判,能对异常状态进行自动识别与精准定位,并通过生产管控平台实时推送报警信息,建立起从“发现”到“处置”的快速响应闭环。
此外,机器人还能自动生成标准化巡检报告,并持续积累设备状态历史数据,为开展预测性维护、优化检修周期、评估管线完整性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设备管理从“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转变。
据了解,该管廊“巡弋”机器人试运行一个多月以来,在响应速度、可靠性、数据精度和感知灵敏度四个关键维度实现显著提升:响应速度提升360倍,实现从人工平均30分钟到机器人秒级报警的跨越;可靠性提升30倍,漏检率从约3%降至0.1%;数据精度提升16倍,视觉识别误差远低于人工远视读数;感知灵敏度提升两个数量级,对1ppm浓度即可报警,大幅优于人工感知水平,实现了对潜在泄漏的超前预警。
不仅实现了四个提升,还在火炬、管廊双场景均达到设计指标,实现1ppm级泄漏早期发现、表计误差<1%、定位误差<10厘米,全面优于人工巡检,成为了中国石油首家应用智能巡检机器人对管廊实现常态化巡检的企业,在推进设备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下一步,广东石化将把智能管廊“巡弋”机器人的成功经验,从管廊这条“线”,推广到罐区、装置区等更多关键“点”位上。通过形成“点线结合”的立体巡检网络,最终实现对整个生产区域的全面覆盖与智能监控,打造无人巡检、有人值守的智能化管理新范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