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撕钢”到“极地新能源”,山西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2025-11-17 19:41:2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 通讯员 牛亦博

“全球首套极地新能源系统落地南极秦岭站,首片第三代半导体12英寸碳化硅晶圆成功研制,首个注射级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材料成功投产,‘十四五’以来,不少山西原创的‘首字号’技术都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产业,一批核心技术正在成为新质生产力。”11月17日,在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山西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望远介绍,五年来,山西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其中在关键技术突破、战略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企业创新能力以及科技惠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十四五’时期是山西科技创新发展快、活力足、成果实的五年。”陈望远介绍,“十四五”以来,山西省聚焦省重点产业链技术需求,系统部署了约600项科技攻关项目,涌现出许多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极致薄“手撕钢”、超级厚“核电钢”、单月掘进创世界纪录的“煤海蛟龙”、全球最快升负荷的循环流化床调峰系统等一批代表“中国厚度”“中国速度”的高精尖技术相继突破。

“十四五”期间,山西还加快构建战略科技力量。目前,山西已整体构建起以国家级平台为引领、省级平台为支撑的具有山西特色优势的创新平台体系,集聚各类科技人才超2万人,较“十三五”末增长3倍,成为承担重大科研攻关的主力军。

制度创新是激发人才活力的关键。陈望远介绍,近5年山西以创新活动汇聚人才,先后推行系列人才创新举措,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每年安排科研经费2.3亿元用于“三晋英才”等激励奖励,通过在12家省属高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等“三项改革”,高水平人才团队的一批科技成果成功落地转化。

数据统计,“十四五”以来,山西省科技人才的总量和质量实现了双提升,国家级高层次科技人才较“十三五”末实现了翻番,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达3100人,全省研发人员总量突破11.4万人,较“十三五”末增长30%。

陈望远还表示,“十四五”期间,山西省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改善民生取得成效。

“我们注重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80%以上的省科技攻关项目均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承担,选派‘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奔赴产业一线,支撑企业竞争力稳步提升。”陈望远介绍,2024年,全省各类企业研发经费比“十三五”末增长46%,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83%,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增加37%。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和适度多元发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山西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科技贡献。”陈望远说。

(山西省委宣传部供图)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