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饲草产业如何提质升级,为区域特色农牧业注入持久动能?国家技术体系又该怎样精准发力,破解饲草产业发展瓶颈?11月16日,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在宁夏银川召开西北片区“十五五”牧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陕西草牧业优质饲草供给缺口加大,粗略计算,2024年全省各类饲草缺口530万吨,优质饲草料自给率仅为40%。”“甘肃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盐碱地改良技术集成不足,种植效益下降,草业信息服务能力弱。”“南疆90%的饲草依赖北疆及疆外调入,运输成本占终端价的10%—30%;北疆虽然自供能力较强,但龙头企业需提升加工水平,释放增值空间。”参会人员围绕西北区域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需求和共性任务展开交流。

会上,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所长王占军作为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盐池综合试验站站长,分享了宁夏饲草产业现状。近年来,宁夏加大人工饲草种植,形成了全区饲草品种区域化布局,建立了饲草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积极推进饲草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草原生态修复力度持续加大。“但与此同时,优质饲草供给不足,受土地因素制约较大,种养结合不紧密,饲草加工能力不足,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不强,这些短板也不容忽视。”王占军说。
当天,自治区饲草产业部门、企业代表及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站专家围绕西北片区“十五五”建议提出了真知灼见。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沈禹颖指出,要加强科研结果的落地规划。“大家手里都有很好的品种和技术,应用情况却根据天时地利的变化存在差异。比如像今年我们种的玉米和饲用大豆,种得特别好,但遇到了秋季严重降水,怎么收就成了问题。所以山区的机械要考虑草畜结合因素,在机械没法收的时候,需要在科研和实践应用相结合方面有所加强,保证企业得到收益。”

“宁夏地处全国饲草产业‘镰刀湾’核心区,发展饲草产业及草食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区位优势,堪称西北的‘桥头堡’。这次会议选择在宁夏举办,体现了对西北地区饲草产业发展的凝聚力,对宁夏饲草产业发展也将强势助力。”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张英俊教授表示。
活动由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农业农村厅联合主办,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草局关于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要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充分发挥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科技支撑作用,构建西北区域饲草产业专业化、标准化、多元化结构,助推牛奶、肉牛、滩羊等农牧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