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实习生 孔若溪
近日,由中国全固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承办的2025全球动力电池前瞻技术专题会议在宜宾举办。现场,电池制造与整车企业代表、材料与系统集成及工艺装备领域专家,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等逾600位专业人士齐聚一堂。
欧阳明高院士指出,动力电池产业竞争正从“工程优化”大步迈向“技术创新深水区”,核心挑战已从产能与成本转向突破能量密度、安全性、快充性能与资源约束等根本性瓶颈。过去两年,经全行业深入讨论,已初步达成全国电池路线图共识。目前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关键突破,未来两三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中国全固态电池有望超出预期保持电池产业优势。

据介绍,我国动力电池铁锂占比稳定在82%左右,多型号电池适配多元场景,全产业链协同推动工业升级与性能突破趋势明显,快充与安全成为核心发展课题;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高增长,渗透率已近50%,磷酸铁锂电池预计2025年将占据80%市场份额;2030年、2035年电池产业需求预计将分别增长4倍、12倍,增长空间广阔,大规模智能制造需攻克标准化、制造原理升级、安全与质量提升三大关键。
会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讲席教授孙学良针对卤化物电解质进展展开汇报,他表示,相比硫化物和氧化物,卤化物电解质与正极兼容性更好,但面临离子电导率提升、成本控制、规模化生产及电极界面稳定性等关键挑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杰提出的“双离子导体动态界面修复”思路指出,现有施加高压改善接触方案易引发锂枝晶生长、界面剥离形成孔洞等问题,为实现固态电池低压力运行提供了新路径。
论坛现场,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新一代动力电池知识产权联盟联合发布重磅智库报告《全固态电池全球专利分析与战略》,聚焦新一代电池发展与知识产权驱动作用,分析固态电池专利布局总体态势与全球专利竞争格局,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核心参考。
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凭借“前沿技术风向标”的硬实力,搭建起高端交流平台,促进了技术观点与实践经验的深度对接。它不仅为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提供了交流合作的机会,更为我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助力我国在全球动力电池竞争中持续领跑,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