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宋迎迎 通讯员 唐一鸣
初冬时节,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国内第一座重工业电影基地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以下简称“青岛东方影都”)内,40座经英国松林认证的国际标准摄影棚赫然伫立,全流程后期制作数字影音中心的顶尖设备昼夜不息。
这些一流的硬件设施,筑就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坚实基座。在科技赋能下,一系列大片在这里诞生——《流浪地球》系列、《封神三部曲》《蛟龙行动》……以青岛东方影都为龙头的青岛影视基地,正用硬核科技与全产业链生态,持续为中国电影注入强劲动力。
11月18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青岛东方影都,探访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感受科技与文化的深度交融。
科技重构影视制作流程
今年国庆档,动作奇幻电影《刺杀小说家2》中令人叹为观止的东方美学视觉奇观,让观众直呼“震撼”。这部视效巨制的拍摄地,正是青岛东方影都。
记者跟随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技术总监于秋贝,走进2000平方米的5号摄影棚——一处充满科技感的数字片场。影棚中央,四面钢架上密布着百余个动作捕捉镜头,配合着三维扫描、动作捕捉、虚拟拍摄、LED(发光二极管)车拍等虚拟制作设备,共同打造出一个数字造梦空间。
“在这里,演员穿上带有标记点的动作捕捉服,摄像头就能实时计算运动信息,生成人物骨骼动画,传输到虚拟引擎里,剧组就能看到演员与虚拟场景融合后的画面,相当于把抽象的剧本进行了可视化预演。”于秋贝介绍说。
依托这项技术,《流浪地球2》剧组用3个月完成剧本预演,提前确定了拍摄流程和细节,并通过5G云平台实现4个海外拍摄团队与国内剧组的实时画面传输、高效沟通和同步拍摄,确保了影片如期上映。
在《刺杀小说家2》中,角色“行者”隐身时若隐若现的视觉特效,得益于车载移动式三维扫描阵列装置的应用。
“通过150台相机,工作人员先将演员真人扫描成三维数据,再经后期加工,就能生成高精度的人物模型。这一技术为高质量视效大片的制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于秋贝说。
在科技赋能下,青岛影视基地打通了从剧本预演、拍摄到后期制作的全链条生产流程,助力中国电影工业腾飞。
影视产业链葳蕤生长
随着众多工业大片的拍摄制作,配套的专业团队在青岛影视基地快速聚集,一条完整的影视产业链正在这里葳蕤生长。
希娜魔夫特效工作室为《流浪地球》系列制作月球运输车等特殊道具;末那众合工作室承担了《封神三部曲》中雷震子、墨麒麟等数字生物的概念设计;墨境天合团队为《刺杀小说家》设计类人生物赤发鬼……这些专业团队各司其职,又协同合作,展现出电影工业的精细化分工。
目前,青岛影视基地已聚集超过1000家影视产业链配套企业,涵盖美术置景、道具制作、虚拟拍摄等各个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
在青岛东方影都的置景车间里,青岛一同向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数百名员工正在赶制特殊道具。形形色色的塑胶与金属道具零部件,在3D打印机和精密车床的嗡鸣声中渐具雏形。“我们是一家专业从事影视道具制作的企业,业务与青岛东方影都的产业体系高度契合。这里影视产业链条完整,吸引我们从北京迁至青岛发展。”公司总经理徐建飞道出了众多影视企业的心声。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影视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赵芳看来,影视工业化不单是建筑和设备的集群,还是规模化前提下的标准化、精细化分工和流程化操作。通过完善全产业链、全生态体系,青岛影视基地实现了资源、人才、人气的聚集。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站在新的起点,青岛影视基地将继续以创新为引擎,推动科技与影视深度融合。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中国影视工业化进程,助力更多中国故事走向世界。”赵芳表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