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黄河古调搭上数字新风——全方位守护“中卫道情”濒危剧种

2025-11-19 07:57:5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中卫自古是书乡,兴学育栋梁。男子都是好儿郎,每日读书忙。女子美丽又善良,贤惠好姑娘……”近日,随着渔鼓声与弦乐交织,黄河岸边的宁夏中卫一处戏台正在表演道情,引得台下掌声阵阵。

这一幕,是中卫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方位守护的生动写照。从戏台上的实地演出到直播间的“非遗云赏”,从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到资源库的数字留声,中卫道情这一承载着乡土记忆的民间曲艺,已然在新时代“声”生不息。

政府搭台 寻“脉”护本守根

暮色刚漫过古城墙,戏台前就已坐满观众。弦声率先打破寂静,弹拨出岁月的悠长,几声简板,音色清亮,好似风铃摇出时光回响。“一脚踏进中卫川,黄河绕着沙坡转,沙坡头下种红柳,旱塬也能出良田。”老艺人一开口,黄河边的故事便徐徐展开。

这就是距今有百年历史的中卫道情。其发源于民间皮影戏班,后来逐渐与中卫当地方言、民歌等融合,成为反映百姓生活、抒发乡土情感的民间艺术。如今,它已跻身全国348个剧种之列,并于2021年6月正式入选第六批宁夏回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然而,当前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中卫市文化馆馆长刘云鹏告诉记者,该市表演类非遗项目前景不容乐观,中卫道情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艺人多数处于60岁至80岁年龄段,面临传承困境。加之年轻人对此少有问津,导致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后继乏人。

抢救中卫道情,时不我待!中卫市针对部分濒危非遗项目加大了抢救性保护力度,特别是对中卫道情这一濒危剧种的保护持续加码。

2021年3月12日,中卫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行人前往中卫道情代表性传承人赵相如老先生家中。时年87岁的老艺术家现场展示了各项才艺,从表演技巧到传承故事,一字一句都被精心记录下来。最终形成的非遗申报专题片,成为研究中卫道情的珍贵文献。

近5年来,非遗保护工作人员积极走访高龄中卫道情传承人及健在剧团老演员,进行口述实录与深度访谈;深入调研民间自乐班、皮影戏班,梳理中卫道情戏的传播脉络与传承现状,系统留存文字、音频及影像资料;整理、录入散落民间的传统剧目《李双双》等中卫道情戏选段曲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卫道情》作品集。

数智焕新 借“云”发扬光大

中卫道情的传承从未停歇。数字化已成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

“我们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的制度建设和体系完善。”中卫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谢亚东说,当地先后制定并实施《中卫市2024年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非遗保护工作机制。

在中卫市文化和旅游体育广电局牵头下,各县(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建立起协同配合的非遗保护工作网络。此外,中卫市文化馆专门设立非遗保护数字中心,负责非遗资源的普查、登记、整理和研究工作,同时积极发挥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非遗保护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中卫市文化馆官方微信精心收录了《激战龙川》《曲牌》《龙王坝》等50多个经典唱段录制内容,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中卫道情作品。记者登录该官方微信,指尖轻点,便能沉浸在中卫道情的艺术世界里。

中卫道情下基层公益性演出的场景也被全程记录。目前,当地录制视频资料已达35小时,拍摄照片2000余张。这些资源经系统整理后形成中卫道情数据库,为后续保护、研究与传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做好数字化保护的同时,中卫市也在加码非遗的传承。当地创排了《金沙梦》《三个女红军》红色题材道情小戏,2021年以来深入乡镇、社区、学校公益性演出470场次,还定期举办中卫道情培训班,培养出10多个民间文艺团队。

“当前,我们正在全力推进非遗数字展馆建设,持续优化非遗数字资源库的内容架构与呈现形式,不断提升数字化服务的专业性与便捷性,以促进道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谢亚东表示。

责任编辑:孙莹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