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冬日的黄土高原,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方塌镇圪崂湾村,一座崭新的“陕西佳县设施果蔬科技小院”刚刚完成主体建设,工人们正忙着安装水电、采购家具。这座小院,将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和研究生扎根田间、破解技术难题的“新家”,也是圪崂湾村从帮扶村蝶变为省级科技示范村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在科技部定点帮扶和党建引领的双轮驱动下,圪崂湾村人均收入从2019年的1.3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2.2万元,村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成为榆林市首个省级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
建强乡村振兴“主心骨”
“基层干部是政府的嘴、群众的腿,选对人,村子才能活起来。”方塌镇镇长曹璐感慨道。2022年,村两委换届,返乡博士张锐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科技部选派的两名年轻挂职干部担任书记助理,组成“高知铁三角”。他们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散落田间的“土专家”组织起来,建起一支“科技连”。
“我们把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构建了‘党建+产业’‘党建+地企’‘党建+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张锐介绍,新班子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团队共同商议制定了《圪崂湾村乡村振兴总体规划(2023—2027)》,明确了乡村振兴的路径和重点。

步入圪崂湾村现代农业示范园,记者在薄膜温室里看到钟学仁正与其他农户一起忙着给葡萄树修剪枝叶、清理园地。钟学仁曾是普通农户,跟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学习用手机APP看温湿度,掌握先进的葡萄种植技术,如今已是村里葡萄大棚的技术骨干。
今年以来,圪崂湾村建成100亩智慧葡萄种植核心示范区,应用环境传感器、智能水肥系统及倒挂微喷节水技术,实现精准调控。引进阳光玫瑰、妮娜皇后等高价值品种,今年总产量达3万斤、销售额突破16万元,产品销往北京、河南等地,成为集体经济新增长点。
智慧农业结出“致富果”
“科技部每年通过中央引导地方资金项目等方式支持村里发展,近三年落地项目7个,带动资金超1330万元。”科技部挂职干部孙义舟介绍。在项目撬动下,圪崂湾村建成100亩智慧葡萄示范区、30亩榛子品种选育园,推广全膜深沟探墒技术,让高粱亩产从300公斤跃升至800公斤。


村党支部书记张锐翻开工作日志:“科技部帮我们对接了多所高校院所,12名专家组成帮扶团,光是西农大杨振超教授团队就常驻我们村指导农户。”如今,村里44座大棚全部实现智能化改造,2000亩小杂粮旱年逆势增产,养殖户们也在学习高效繁育技术,构建起种养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
党建强则产业兴,科技进则乡村活。近年来,圪崂湾村先后荣获“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县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2022年,被陕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
眼下,科技小院即将落成。在这个曾经“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的贫困村里,科技小院的建设标志着乡村振兴进入了新阶段。佳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科技部陕西帮扶团佳县执行团团长李忠林表示:“科技小院不仅是技术研发和示范的平台,更是人才培养和产业孵化的基地。我们将依托科技小院,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转化,为圪崂湾村的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