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应丨江门中微子实验看透“幽灵粒子”

2025-11-19 11:10:2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何沛苁

从地面入口乘上缆车,沿斜井隧道缓缓下行,伴随鼓风机的持续轰鸣,约15分钟后,记者抵达一个宽敞明亮的地下空间。这里位于地下700米深处,正是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所在地。

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此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JUNO装置建设成功并发布首个物理成果。利用JUNO投入运行后59天获取的数据,JUNO合作组成功测量了两个关键的“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并将测量精度提升至此前最好结果的1.5到1.8倍。

作为国际上首个建成的新一代超大规模、超高精度的中微子实验装置,JUNO主要解决哪些科学问题?研究中微子对普通人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提高中微子振荡参数的测量精度?针对以上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第一问:中微子有隐身特性,研究它能揭示哪些奥秘?

中微子是一种“幽灵粒子”,能轻易穿透地球和人体,却几乎不留痕迹。“中微子的这种几乎不与物质作用的‘隐身’特性,使它成为完美的宇宙信使,携带着关于宇宙诞生与演化的古老信息。”JUNO合作组发言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贻芳院士说,JUNO就是一个研究中微子的专用大科学装置。

“中微子可以分为三种:电子中微子、缪中微子和陶中微子。JUNO的核心目标是确定这三种中微子的质量顺序,也就是搞清楚它们当中究竟哪个最重、哪个最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曹俊说,这是当前中微子物理最根本的科学问题之一。

JUNO还将精确测量中微子振荡参数,并对太阳中微子、地球中微子、超新星中微子、大气中微子、质子衰变等进行交叉研究。

“通过这些研究,JUNO将揭示天体和行星的内部奥秘,并搜寻宇宙背景信号。我们也相信,这些研究将极大推动我们对中微子的理解,并有望发现突破当前理论框架的新物理。”曹俊说。

第二问:追溯万物的开端,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意义?

“中微子与我们的最直接联系,可以追溯到万物的开端。它决定了我们能否存在。”王贻芳说。

在宇宙大爆炸后的极早期,空间中曾遍布着微小的“密度涨落”,它们是未来所有星系、恒星乃至生命的原始“种子”。但如果中微子完全没有质量,它就会以光速飞驰,从而将这些珍贵的初始“种子”全部抹平。

王贻芳解释,正是因为有一点点微小的质量,中微子才得以减缓速度,允许宇宙早期的“密度涨落”被保留并放大,最终引力才能成功地凝聚出星系、银河系、太阳、地球以及人类。

“我们研究中微子,本质上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纯粹探索。它短期内可能确实没有直接的用处,但从长远来看,其价值是无法预料的。就像电刚被发现时,人们也不知道它将来能用来做什么。”曹俊说,“这正是基础研究的意义:我们先去理解世界,而改变世界的种子,往往就埋藏在这份理解之中。”

第三问:聚焦振荡参数测量,为什么要不遗余力提高精度?

我们目前测量的中微子振荡参数,是自然界的基本常数。这些参数的精确数值,对许多前沿研究来说,至关重要。

“比如,物理学中一个未解之谜:中微子是否是自身的反粒子?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到我们为何能存在于这个宇宙之中。”曹俊说,对这个问题的最终判断,依赖于我们对中微子基本参数的精确了解。如果这些基本参数测不准,科学界可能就需要耗费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投入巨大资源去设计多个新实验来反复验证。

曹俊认为,如果对这些参数的测量足够精确,许多原本模糊的物理图像会变得非常清晰,我们也能够借此检验是否存在超出标准物理模型的新物理。

JUNO刚刚发布的首个成果,正是这一精确测量理念的生动体现。该成果显著提高了“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的测量精度。该参数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测量:一种是利用太阳发出的中微子,另一种是利用核反应堆产生的中微子。但这两种方法此前对中微子振荡参数之一的质量平方差的测量结果,有大约1.5倍标准偏差的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可能是源于实验误差,但也可能暗示存在新物理。我们进行高精度测量,能够以更高的准确度澄清这一差异,解决测量不一致问题。”王贻芳解释。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摄)

责任编辑:冷媚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