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俞慧友
11月20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计算大会在湖南省长沙市开幕。大会发布了2025全球计算十大创新成就及2026十大发展趋势。记者从大会获悉,全球计算迈入ZFLOPS时代。截至今年6月,中国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达1085万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EFLOPS,为全球算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的“中国经验”。

世界算力水平进入ZFLOPS时代
此次发布的全球十大创新成就包括:全球计算迈入ZFLOPS时代;全球计算能力指数级增长,加速生成式AI应用爆发;区域性计算集群加速协同,全球算力互联网从概念迈向落地;神经形态处理器首次商业部署,开启全球类脑计算新纪元;大模型终端化部署,拓展端侧计算万亿级市场新空间;“九章三号”实现255光子操纵,拓展人类计算能力上限;千亿参数开源大模型驱动显著,加速计算普惠时代到来;多元协同联盟涌现,全球计算从技术驱动转向标准驱动;基础设施加速“液冷+绿电”,全球计算低碳底色更趋鲜明;中美德引领,全球计算技术创新产业创新迎来全新活跃期。
2025年,随着全球数据量猛增,对应算力水平进入ZFLOPS级(10²¹次/秒)时代,所需时间从PFLOPS级(10¹⁵次/秒)到EFLOPS级(10¹⁸次/秒)的14年缩短到了3年,这为千行百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算力基石,支撑了超百万款计算服务的商业化落地,催生了从“模型即服务”到“行业大模型”等一系列新业态,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新支点。全球计算能力特别是智能算力规模指数级增长,也使得叠加成本与应用门槛不断下降,加速了生成式AI应用的爆火。
具备多域融合、高速连接、深度赋能等特征的全球算力互联网正加速落地。以中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的全球区域性计算产业集群,成为了孕育全球计算技术突破和颠覆性产品的“超级孵化器”。2025年被誉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正是全球算力互联网落地的典范。
多项世界级中国成果集中亮相
科技日报记者注意到,十大创新成就提及了多项诞生自中国的原创性世界级成果。

2025年,神经形态计算处理器首次在商业端侧设备上大规模部署。其中,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团队独立研发的类脑脉冲大模型“瞬悉1.0”于今年9月完成国产GPU算力平台上的全流程训练和推理,标志着中国跻身全球类脑计算发展的领先梯队。
今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宣布成功研制出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首次实现了对255个光子的精确操控,刷新了量子计算领域的世界纪录,将中国推向全球量子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九章三号”通过时空解复用探测技术,将光子操纵数量从“九章二号”的113个提升至255个,输出态空间维度达10⁴³量级。在处理高斯玻色取样任务时,其速度较“九章二号”提升100万倍,比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前沿”(Frontier)快1.2亿亿倍。这不仅标志着中国量子科技从实验室走向了产业化,更释放了全球算力竞争格局的重构信号,实现了人类计算能力边界的又一次深度拓展。
十大创新成就提到了Meta Llama、Mistral及中国DeepSeek等为代表的千亿参数开源大模型。其中,中国DeepSeek通过创新MoE架构,将大模型推理成本降低约70%,为全球初创公司、科研机构乃至发展中国家的计算应用创新扫清了关键障碍。
全球计算领域的突破度转化为了驱动经济增长、优化社会治理和增强全球影响力的核心引擎。2025年,中美德计算的创新成果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经济产出成果显著。其中,中国智算集群性能实现突破,大模型开发周期从3个月可压缩至14天,企业算力成本降低40%,深度赋能了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自动驾驶等领域,显著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国际竞争力。
大会还发布了2026全球计算十大发展趋势。未来,全球计算供应链格局有望加速多极化重构,计算企业竞争升维全栈生态比拼,芯粒异构集成技术有望进入普及期,后摩尔时代多元计算范式加速迈向产业实践,端侧、边缘侧算力迈入规模化场景应用爆发期。
(科技日报记者 俞慧友 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