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近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新疆科协联合举办的新疆科普专家报告团活动在乌鲁木齐正式启动。
首场报告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雒建斌主讲。他以《影响制造业发展的新技术》为题,为现场听众梳理中国制造业现状、解读前沿技术方向。

202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28.9%,2024年更是超过欧盟总和,总量上已遥遥领先。雒建斌点出这组数据的同时强调,制造业综合指数更能反映真实实力,“中国目前处于第二梯队,与德日并驾齐驱,正朝着‘2050年与美国并驾齐驱’的目标推进,但单位GDP能耗仍需降低,核心技术突破不能停。”
雒建斌重点拆解了八项影响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例如,智能制造技术已进入AI2.0时代,从“能看能说”升级到“能创造”,如浙江大学团队改造轴承生产线,85名工人减至5人,交货周期缩短7天。
而超滑技术可大幅减少能耗。雒建斌表示,全世界三分之一能源因摩擦消耗,中国每年摩擦磨损损失超6万亿,超滑技术能将摩擦系数降至千分位以下,已在高铁、风电领域试验。
此外,纳米制造技术助力芯片突破。雒建斌透露,中国已实现28纳米芯片全贯通,其团队研发的直推式抛光装备目前国内市场占比近60%。
第二场报告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卫涛涛主讲。他以《探微生命奥秘,造福人类健康——新时代的生物物理学》为题,向现场听众解读物理与生物交叉的前沿学科。
“生物物理学的核心,是用物理方法探索生命活动的物质、能量与信息运动规律。”卫涛涛开篇点题。
报告中,卫涛涛重点分享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及多项硬核成果。上世纪60年代,研究所率先解析胰岛素晶体结构,分辨率达2.5埃。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所与相关机构合作解析青蒿素绝对构型。进入新时期,研究所建成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多学科交叉中心,引入人工智能与脑机接口研发,共建的多模态跨尺度生物成像设施已开放共享。
在提问交流环节,雒建斌建议机械专业大学生关注智能家政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这是数万亿规模的潜在市场,既需要智能化突破,也离不开硬件稳定性的支撑,是机械领域的重要机遇。”
(活动主办方供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