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谢开飞 通讯员 林彬 李宏昌 陈智棋
一项产业关键技术助力企业获得近百亿元订单!“依托龙净环保厦门研发中心,我们组成院士团队攻克了工业烟气超净治理技术,在龙岩基地进行中试、产业化,引领环保行业变革。”11月20日,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总工林春源对记者表示。这是福建省龙岩市探索布局科技创新“人才飞地”、推动异地资源服务本地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
福建强纶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金属纤维强韧化工艺全国领先、易控智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L4级系统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近年来,龙岩着力构建“异地研发、本地转化”协同创新生态,打造跨区域创新共同体,推动一大批飞地研发成果达到国家乃至国际水平,飞地在岩转化科技成果160余项,新增企业销售收入超210亿元。

机制破壁 打造新型全域科创体系
重奖研发团队50万元!福建鸣友新材料有限公司这一创新举措彰显了其用人引才的雄心。“我们公司建设厦门研发中心,组建团队攻克热转移背涂技术,每年可节省成本600万元。为此,公司按在岩销售收入3%—5%奖励研发团队。”鸣友新材料副总经理、技术总监喻伟伟说。
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推动以更灵活、更高效的方式,柔性引育科技人才?龙岩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汝彬介绍,龙岩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了“9+3”人才创新政策体系,围绕特色产业组建有色金属、机械装备与专用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科技等4家市级开放式产业研究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研究、中试放大和成果转化条件,为科技人才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重要舞台。
在此基础上,龙岩抓住广龙对口合作、厦龙山海协作等重大发展机遇,利用京、广、深、厦等地人才和产业集群优势,发挥环保装备、机械装备等制造业应用场景多的优势,制定出台《龙岩市支持“人才飞地”建设若干措施》《龙岩市科技创新“人才飞地”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积极链接全国乃至全球创新资源。
聚焦飞地人才子女教育、医疗等痛点,龙岩市创新“政策漫游”机制,将本地产业、人才、科技等政策延伸至异地。如取消人才认定医社保需在岩缴交等身份限制,飞地人才同等享受本地认定及职称评审待遇;首创科创飞地跨区域人才互认机制,推动厦门、龙岩高层次人才互认、待遇共享等。
目前,龙岩市通过支持企业自建异地研发中心、校企共建创新中心、政府主导孵化基地等,共认定两批科技创新“人才飞地”40个,建立近千人的科研人才团队。该市通过政策引领与机制创新,打通了人才与产业之间壁垒,实现了本地研发和异地研发“一盘棋”,打造新型全域科创体系。

厚植生态 构建跨区域创新共同体
强纶新材料与黄埔材料研究院合作,研发周期缩短30%;易控智驾北京研发中心推动矿山无人驾驶技术规模化应用,市场占有率达42.5%、行业第一;福州大学永定科技园吸引23家企业入驻,推动技术转化和良品率提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如何让创新效率更高、创新链条更灵活?龙岩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少锋说,龙岩面向产业链需求,依托“人才飞地”,引导各大企业通过“飞地技术攻关—本地配套中试—企业承接量产”,推动飞地成果本地快速转化,并不断开发新技术,加快开拓新市场。如福建赛特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厦门研究院研发超薄真空绝热板技术,在连城基地同步建设中试车间,转化周期缩短40%,产品占据国内高端市场60%以上份额。
同时,龙岩针对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还通过产业基金跟投、设备购置贴息、税前加计扣除等方式,创新金融融资服务,形成从技术攻关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生态闭环。九鼎氟化工长沙飞地研发LC电子氟化液,获300万元基金跟投;伊普思广东研发中心购置设备获市级贴息(年化2%),节约融资成本5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龙岩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谋划编制“十五五”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规划,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紧扣全市“2+4”工业产业和特色农业,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建强用好四大产业研究院和科创飞地等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建设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贡献科技力量。
(受访单位供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