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实习生 刘桂源
近日,记者从四川省高校科技发展中心获悉,四川师范大学王莹团队牵头研发的城镇厨余垃圾高值资源化技术集成成果,破解了传统处理方式资源化利用率低、产品价值不高的行业难题,构建起“厨余垃圾生物炼制联产生物基产品”的颠覆性技术体系。

据悉,该技术通过热水解结合多菌种协同产酶原位糖化技术,攻克了复杂有机质高效降解的瓶颈,大幅降低了对外购商品酶制剂的依赖与成本。选育抗逆性强的同型乳酸发酵工程菌株,突破混合糖共代谢的“碳阻遏”效应,实现碳水化合物向乳酸的高效定向转化。此外,还可以将发酵残余固态残渣制成多功能靶向微生物菌肥,残液精制成反硝化液体碳源,达成厨余垃圾全量资源化利用。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转化采用“技术开发—工程示范—商业化推广”一体化模式,高校负责核心技术攻关,企业主导应用中试和工程化放大,合作单位提供技术支持与工程经验。目前已建设每日5吨处理规模的示范工程,验证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性,后续将形成可复制工艺包和商业模式,通过技术许可、EPC工程总包等方式向全国推广。该技术单个项目的技术许可或工程投资额预计达数千万元至数亿元级别,推广后可通过技术转让、服务及项目运营获得持续收益,同时降低园区固废处理综合成本。
目前,该成果应用于城镇厨余垃圾处理、生物基化学品制造等多个领域,将低值厨余垃圾转化为高价值产品,创造显著经济价值。在环境与社会效益方面,大幅提升资源化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与环境污染,助力“无废城市”和“双碳”目标实现,推动绿色化工与农业发展。作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该成果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工程示范空白,推动有机固废资源化处理行业技术升级与产业结构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