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解码”  撬动产业未来——西安理工大学“AI赋能案例解码”课程观察记

2025-11-20 19:36:1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西安理工大学的一间教室里,气氛热烈。当该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费蓉在屏幕上展示出无人机在复杂城市场景中自主穿梭、精准飞抵室内的模拟画面时,台下来自材料、水利、机械等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们,眼中充满了好奇与思索。

这并非专业的无人机操作培训,而是西安理工大学面向全体研究生开设的必修课——“AI赋能案例解码”课堂上的一幕。曾经勾勒于蓝图中的工业智联场景,正借助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走向现实,引发了台下同学们的浓厚兴趣与热烈讨论。

一门课打破AI“专业围墙”

“这门课让我们看到,AI不是计算机专业的‘专属’,它能和任何学科结合产生创新火花。”水利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董文烁的感言,道出了这门课程的魅力。2025年9月,由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共建、费蓉领衔的低空融合计算团队主要负责案例开发与实施的“AI赋能案例解码”课程正式开讲。

这门课利用腾讯云Cloud Studio平台,为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带来了涵盖AI智能体与大模型的前沿案例教学。其核心目标,就是将抽象的技术原理,转化为各专业学生都能理解并激发共鸣的实际应用。

案例从何而来?源于产业一线的“技术底气”。

课堂上引人入胜的案例,直接源于费蓉教授团队在智慧医疗、智能交通、低空物流等领域对位置感知服务与智能优化技术的深厚积累。团队瞄准“让移动对象不迷路、少绕路、保安全”这一核心需求,构建起覆盖“室内外—低空”的全域“云边端”协同服务体系。

很多人对“云边端”感到陌生,费蓉在课堂上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化解了学生的疑惑:“它就像一个高效协作的‘技术团队’,‘云端’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官’,凭借强大算力统筹全局;‘边缘端’是反应迅速的‘侦察兵’,在数据源头实时处理信息;‘终端’则是精准执行的‘操作员’,让无人机等设备高效完成指令。”三者协同,为低空移动目标的精准追踪与安全调度筑牢了技术根基。

全链条育人反哺产业创新

费蓉介绍,针对商场寻店“绕晕头”、导航路线“选不准”等问题,团队研发的多源融合定位技术与创新算法,已能实现米级以内的室内精准定位并智能推荐最优路径。在解决“迷路”问题的同时,团队还研发了基于秘密共享的隐私保护方案,为用户的位置信息上了一把“安全锁”。团队将地面技术优势延伸至蓬勃发展的低空领域,并融入大模型、多智能体协同等前沿AI技术,形成了“位置感知为基、低空智联为翼”的服务新模式。

而这背后,是西安理工大学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清晰路径——一门必修课,串联起“教学、科研、转化”全链条模式:把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转化为课堂上的教学案例,再通过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最终反哺产业创新。

费蓉还带领团队让技术走出实验室。他们与1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其研发的“无收发器对象定位追踪系统”“智慧导游管理与服务平台”等核心技术,已在智慧文旅、智能交通、低空安防等多个场景落地生根。截至目前,相关技术转化已为合作企业创造新增利润超15亿元,真正实现了“技术变现”,也让课堂上的案例有了沉甸甸的产业分量。

“通过这门独特的必修课,不仅培养了面向未来的跨学科创新人才,更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飞表示。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