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泥巴里的国宝——海昏侯墓简牍十年修复记

2025-11-20 19:04:1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一枚汉代简牍,静静地躺在盛满了溶液的盆里。在溶液的“唤醒”下,它在沉睡千年后伸出了第一个“懒腰”,将腹中的文字舒展开来。

近日,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十周年暨汉代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江西南昌举行。会上,专家公布了海昏侯墓简牍的最新修复进展。其中,海昏侯墓中首次发现了秦汉时期全本《诗经》,整理出《诗经》相关简牍约1200枚。

海昏侯墓的主人是汉武帝之孙刘贺。该墓共出土各类文物1万余件(套),这些文物系统展现了西汉时期的礼制规范、工艺水平与生活方式。在纸张发明之前,简牍是古人最主要的书写载体,海昏侯墓中共出土简牍5000余枚。

这些简牍在被发掘的时候看上去跟一堆泥巴无异,科学家们要怎么将它们修复呢?

抢救:与时间赛跑

2015年,随着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棺椁的开启,数量惊人的简牍重见天日,但其保存状况却让考古学家心头一紧。

最初,这些简牍差点因为年代久远、形似泥土,被考古人员当成淤泥直接清理。直到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专家吴顺清的到来,才确定了这团像淤泥一样的不明物品就是海昏侯墓中价值最高的文物——汉代简牍。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至今想起此事仍觉后怕:差一点就把价值连城的宝贝当成泥巴清理了。海昏侯墓文保组原组长、江西省博物馆副馆长管理回忆起来也是心有余悸:“简牍堆积在回廊西北角,看上去像是一堆没用的漆皮。”

“海昏侯墓出土的简牍基本上没有完好的,比较完整的不到1/10。绝大多数简牍已残断,属于濒危级文物。”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说。

10年前,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专家第一时间赶赴发掘现场,接手了这批简牍的清理、修复、保护工作。面对这批“命悬一线”的国宝,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保护工作迅速展开。方北松告诉记者,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目前已完成约70%简牍的修复,预计到2026年,所有简牍将完成脱水、修复和封护,得以“延年益寿”。正是在这批极度脆弱的濒危国宝中,学术界找到了迄今为止出土的战国秦汉简中存字最多、信息量最大的《诗经》文本。

“海昏侯墓出土的简牍中,《诗经》占了约1200枚。”杨军告诉记者,“其简文明确记载‘诗三百五篇,凡千七十六章,七千二百七十四言’。这证明它是全本《诗经》,由于墓葬保存环境的影响,简牍未必能全部保存下来,但它也是我们首次发现的战国秦汉时期存字最多的《诗经》实物。”杨军说,海昏侯墓简牍修复工作长达10余年,技术难度极高,是中国文物保护史上一次跨学科协作的经典案例。

方北松透露,5200余枚海昏侯墓简牍在今年的文保修复过程中被发现有粘连现象,经过修复团队再次揭剥,如今总数已达到5795枚。

记者了解到,目前,海昏侯墓大部分简牍的保护工作已完成,只剩下514枚简牍的整理揭剥、清洗等保护工作,以及1840枚简牍的脱水、修复、封护等保护工作还未完成。

挑战:多种病害共存

海昏侯墓简牍出土时保存情况较差,为了抢救出有效信息,科学家运用了多种技术手段。

海昏侯墓出土简牍研究课题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研究员杨博介绍,2018年底,他们通过红外照片从海昏侯墓简牍中初步辨认出几种古代典籍的失传版本或较早版本,如失传1800余年的《齐论语》、存字最多的《诗经》古本、前所未见的《易占》占卜类文献等。未来,随着文保修复工作的深入推进,或能填补更多历史空白。

谈到简牍修复工作,方北松坦言:“海昏侯墓简牍的保护工作,是我们做的所有简牍保护工作中最难的。”

为什么是最难的呢?方北松解释道,海昏侯墓出土的简牍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由于长期受到地下水、微生物的侵蚀,有着糟朽、残缺、饱水、断裂等胎体病害,还有残缺、模糊、变形等简牍字迹病害,修复难度较大。

为此,修复专家们只能通过红外扫描仪、实体显微镜、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设备来识别简牍上的文字、判断竹木材质的种属,分析其自然降解老化的程度等。

“海昏侯墓简牍的修复主要以现有的实物和考古原始资料为依据,根据简牍胎体的强度来判断简牍是否可以进行修复。”海昏侯墓出土简牍研究课题组相关专家介绍,简牍胎体的修复需要经过修复前核对、预拼接、涂胶、黏接、固形等主要步骤。经过修复处理后的简牍黏接部位既要与其他部位协调,还要达到一定的物理强度。

修复:精细的技术活

海昏侯主墓椁室在被发掘前已封闭两千多年,内部呈现高湿、低氧、低温、富含有机质的“微生态系统”。这种环境虽然避免了氧化碳化,让简牍得以保留,但其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就极易迅速干裂、翘曲、碎裂、霉变。因此修复工作必须与考古发掘同步进行。

“简牍刚出土时保存情况较差,现场无法清理。我们采取整体套箱提取进入实验室的方式,在实验室进行保护。”杨军介绍,简牍数量巨大,而竹木质地脆弱、含水量高,泥水浸泡后粘连、变形,简牍上的墨迹极淡,易在处理过程中损失,需要在不破坏书写层的前提下完成清理与固定,这些都成为简牍在修复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难点。

其保护修复要经过整理揭剥、红外扫描、加固、清洗、脱水、修复、封护等工作,每一个步骤难度都极大,耗时长。

“简牍出土时大部分是饱水状态的,但有些简牍出土后却干缩得像卷曲的头发丝一样,加固过程中我们需要用化学药剂对简牍进行润胀复形,使其基本恢复到同批饱水简牍的状态。这个过程中,简牍如同伸了一个懒腰,变直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专家介绍,在进行清洗揭剥时,他们要将粘连简牍一根根剥离开。因简牍已经散掉,揭剥过程中还要注意前后次序、上下叠压关系。因此,仅这一揭剥环节,就花了一年多时间。

此外,洗简也是一项精细的技术活。修复人员需用毛笔一根根把简牍上面的泥巴洗掉,力度把握不好,就有可能将泥连同简牍上的墨迹一同洗掉。“这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我们所有的修复人员一天最多能清洗十几根。”上述专家说,清洗后的简牍在进行第二次红外扫描时更易于辨认字迹。

杨军说:“目前海昏侯墓简牍没有完全修复完毕,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一批新修复好的简牍与公众见面,其中将包含《论语》的相关简牍。”

责任编辑:翟冬冬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