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生态到好经济,上海崇明区打造世界级生态岛

2025-11-20 21:59:3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冯妍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在上海崇明的璞叶小镇数字化生态养殖基地,阳光照在一望无际的深蓝色光伏板上,光伏板下面养殖着鲥鱼、甲鱼、白对虾等水产品。“基地得益于崇明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优质的空气质量,每年实际发电量近2.34亿度,较预计超出18%,每年减排二氧化碳35.5万吨。”上海城市电力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振华介绍。据了解,在铺设光伏板后,一亩地的产值从3万元提升到了9万元,实现了生态、经济双丰收。这是崇明打造世界级生态岛的诸多措施之一。

崇明区位于上海市东北部,由崇明、长兴、横沙三岛组成,西接长江,东濒东海。11月19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办第十四场“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崇明区委书记李峻介绍了崇明区“十四五”期间建设发展成果:“这五年,崇明区坚持把生态作为最大的价值、最大的责任、最大的潜力,努力写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这篇大文章。”

打造绿水青山、鸟鸣鱼跃的低碳之岛

“十四五”以来,崇明区大力实施“+生态”“生态+”发展战略,全面推动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奋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新名片、长江绿色发展新标杆。

“崇明区滚动实施生态岛建设等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护好人民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全区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比例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森林覆盖率达21.64%,湿地保护率达60.73%,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0%左右。”李峻介绍,崇明区接连获评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国际湿地城市等称号,入选全国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首批国家“和美海岛”,东滩候鸟栖息地成为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现在正在加快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近年来,崇明区持续加大环保投入,如在东滩地区累计投入40多亿元加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功治理了互花米草等外来入侵物种。“现在每年来东滩停歇、越冬的水鸟越来越多,记录到的鸟类已增至360多种,占全球种群数量1%的水鸟已经达到12种以上。”李峻说。

又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鲟,近年来在野外已观察不到其繁殖,而在崇明区的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基地,通过全人工繁殖技术已成功培育出中华鲟仔鱼超5000尾。目前基地二期项目已进入调试运行阶段,建成之后有望对外开放。“我们想把它打造成一个长江保护、生态保护的科普基地。”李峻说。

推进生态保护的同时,必然要求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以碳中和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崇明区在全市率先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和碳排放精细化管理体系,建成运营长兴岛电厂10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创新示范项目,建成一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2025年,崇明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32%,“双碳”实践经验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中国角边会上作交流,在国际层面展示了生态治理的“崇明智慧”。

将好生态变为好经济

走进崇明岛北部的庙镇M515文创产业园(以下简称“M515产业园”)中的“515”咖啡艺术中心,极简工业风的设计充满浓浓的复古气息,透过超大落地窗望去,崇明区“母亲河”南横引河风景如画。今年国庆中秋假期,M515产业园吸引客流超15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近3万人次,在抖音“吃喝玩乐榜”的上海主题乐园类排名中位列第五。

是什么让远离市区的M515产业园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核心在于其鲜明的生态特色。自锚定“生态立岛”的发展方向以来,崇明区关停了一批传统制造业工厂。近年来,崇明区盘活老厂区资源,精心打造文创园区,更依托南横引河生态,在园区落地皮划艇、桨板等水上运动项目,与园区的特色店铺及周边民宿等多元业态形成联动,推动形成文旅商体融合的旅游产业新矩阵。

在风光秀美的岛屿上,崇明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赛事经济,持续承办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国际篮联三人篮球上海大师赛、半程铁人三项赛等高规格体育赛事。2025年的半程铁人三项赛带动直接经济效益3600多万元、间接经济效益1.2亿元。在景区建设方面,西沙明珠湖景区2024年成为上海首个生态主题的5A级景区,2025年春节游客较2024年同期增长2.4倍。“‘好生态’想变成‘好经济’,关键要把人吸引过来。”李峻说。

好生态也为农业发展注入动力。崇明区是上海最大的农村地区,也是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该区以上海1/5的陆域面积提供了1/3的地产农产品。近五年,崇明区投入近50亿元建设33个都市现代农业项目,立项实施80个农业科技项目,精心选育保存317份崇明特色蔬菜单株种质资源,成功培育河蟹新品系“崇明1号”等品牌,绿色优质农产品面积认证率保持在90%以上。2025年,崇明区农业总产值达55.6亿元,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县,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多年位列全国第一。

崇明区在农业领域持续破解诸多瓶颈难题。比如,崇明区攻克关键种源难题,建立起崇明区白山羊基因库,通过胚胎育种技术将扩繁效率提升7倍;设施农业持续提质升级,在全市12个现代设施农业片区之一的崇明现代农业园区,水发集团鹿茸菇生产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加速建设;生物农业逐步崭露头角,全球首个规模化无细胞蛋白质合成项目“康码高产”已正式投产,项目产品能够有效改良土壤、提升作物产量与品质,是生物合成技术在绿色农业领域应用的产业化示范。

如今,崇明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74万亩,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强村富民的发展路径。比如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水仙花种植等82个“家门口产业”试点项目,有效带动农户增收。“更多农民真切感受到了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发展成果。”崇明区委副书记、代理区长吕晨飞说。

“崇明区将锚定市委交予的‘高标准推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使命任务,进一步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先试,在创新生态优势价值实现途径上开拓进取,为上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更多生态制高点。”李峻说。

责任编辑:孙莹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