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为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是夏树三十年新闻工作的执着追求。2023年5月,夏树离开中央新闻单位,从北京一头扎进了三亚,成为某实验室主任助理、综合管理部部长。
彼时的他或许不曾多想,这一步跨越,不仅是个人职业的转型,更让一位老“三农”记者的情怀在服务国家种业战略的征程中落地生根。
服务科研初心不改
从笔尖记录时代到躬身服务科研,身份的转变藏着不变的初心。“刚来的时候,实验室连个像样的食堂都没有,科学家们忙到顾不上吃饭是常事。”回忆起初创时的场景,夏树的语气里满是共情。
他带领综合管理部的同事们,把“服务”二字拆解成一件件具体的小事:办食堂让科研人员吃上热乎饭,开咖啡屋供大家交流思路,设理发店解决生活不便;孩子上学、家人就医、出国审批,凡是科学家们的“后顾之忧”,他们都一一对接解决。
如果说服务是实验室运转的“助推器”,那么安全就是不可动摇的“压舱石”。
夏树始终记得入职第一天就绷紧的那根弦——“万无一失、一失万无”。这份底线思维,渗透在工作的每个细节里:文件审核坚持反复核对,接待流程提前全面演练,出行车辆定期检修维护,食材入库严格抽样检验,楼宇巡查作为每日固定工作,台风天气必须坚守岗位。“科学家们专心搞研究,我们就得把‘防火墙’筑得牢牢的。”他说。
在做好实验室保障工作的同时,夏树没丢了自己的“老本行”。有一次,某个景区舆情突发后,他结合多年新闻从业经验,连夜打磨出《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相关文章,在讲座上用鲜活案例教干部们掌握舆情引导技巧;在市委党校的课堂上,他用接地气的表达讲授《如何做好调查研究》《如何提升党员干部语言和沟通协调能力》等课程,赢得阵阵掌声。
“以前是记录干部群众的奋斗,现在是和他们一起奋斗,这种感觉更踏实。”他说。
心怀使命展望未来
为何放弃北京的安稳,选择来三亚从头开始?夏树的回答藏着对“三农”的深情,“当了几十年‘三农’记者,写了半辈子农业、农村、农民,对土地和种子的感情刻在骨子里。”
他深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就藏在每一粒优良种子里。
“在这里,我服务的每一位科学家,保障的每一项科研工作,都可能变成地里长出的种子,关系到中国人的饭碗端得稳不稳。”这份使命感,让他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谈及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这位种业领域的“参与者”眼中闪着光。在他看来,封关不是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为种业创新打开了“国际窗口”。
夏树解释,以前从国外引进珍贵种子、苗木,流程繁琐、成本偏高,封关后流程会更顺畅,成本能大幅降低,全球优质种质资源就能更快汇聚至此。更重要的是,实验室急需的高精尖科研设备,能享受“零关税”政策,省下的资金可以投入更多研究项目,让财政资金发挥更大效益。
“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带来的是创新资源的加速集聚,更是中国种业‘走出去、引进来’的大好机遇。”夏树说,我将把服务和安全做得更加扎实、更加温暖,让科学家们能心无旁骛地搞科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