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应丨从 “能充电” 到 “好充电” 电动车服务建设启新章

2025-11-21 22:09:5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周思同

11月1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10月全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数据。截至2025年10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达到1864.5万个,同比增长54.0%。其中,公共充电设施(枪)453.3万个,同比增长39.5%,公共充电桩额定总功率达到2.03亿千瓦,平均功率约为44.69千瓦;私人充电设施(枪)1411.2万个,同比增长59.4%,私人充电设施报装用电容量达到1.24亿千伏安。

这一数据折射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怎样的发展趋势?科技日报记者20日采访了车主及领域专家。

一问:当前充电设施领域存在哪些发展趋势?

“近几年,明显能感觉到给汽车充电越来越方便了。”车主李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车开远了,路上没电会很麻烦,现在电站分布得比过去密集得多。”

与数量增长同步显现的,是充电设施使用场景的高度垂直化趋势。不同场景下对充电设施服务的需求大径相庭,直接催生了设备性能与使用成本的差异。“家里的电桩充电一般都比较慢,但可以用峰谷电,价格能比外面电站的快充低三五成。”李先生说。

二问:充电基础设施容量扩张受哪些因素制约?

目前,慢充、快充、超充、移动充电等多种充电模式已用于不同场景,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越来越灵活。但不可忽视的是,设施的容量扩张仍受到诸多限制。

“现在的很多高层小区不好装电桩。因为电桩接线的时候要从变电箱往外接,有的地下车库电箱距离车位太远,铺线花费巨大,甚至根本没办法铺线。”李先生告诉记者。

除了空间限制,电力供应保障也是大家关注的话题。中国充电联盟开放服务平台总经理仝宗旗表示,由于充电基础设施规模快速增长,大量车主选择夜间充电,电网负荷显著高于白天,造成严重峰谷差。

仝宗旗介绍,国家相关部门正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优化公共充电网络布局,推广车网互动、光储充一体化、虚拟电厂等新技术新模式,以缓解土地与电力紧张问题。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全国规划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公共充电容量,满足8000万辆电动车需求。

三问:未来要如何实现充电设施质与量同步提升?

随着电动汽车数量日益增长,大众对充电服务质量的需求愈发凸显。做好配套服务、推动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政府与企业共同的任务。仝宗旗介绍,接下来,充电设施行业将逐步形成差异化服务格局,让不同消费群体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对应的服务,从而享受分层分类、精准适配的充电体验。

目前,中国充电联盟正在推进充电站服务星级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场景的充电站制定不同的服务品质要求,并建议实行差异化定价。例如,运营车辆车主或预算有限的车主,可选择普通快充站充电;高档车辆的车主或在高档商超、影院、商店等场景充电的车主,将有对应的“四五星级充电站”提供。

此外,充电方式的创新也将成为充电设施领域的发展重点。仝宗旗提到,随着私家车主比例和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普及率的提高,无线充电、移动充电机器人、充电弓、充电臂等新型自动充电方式也将在部分场景落地,为用户带来充电新体验。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