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成宽
11月21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73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71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增选不仅是一次学术荣誉的授予,更是观察中国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风向标”。
相比2023年增选的院士,本次增选院士的最小年龄再创新低,来自北京大学的刘若川教授成为首位当选院士的“80后”。年轻科学家在创造力最旺盛的年龄获得最高学术称号,不仅是对他们学术成就的肯定,更有利于激发科研队伍的活力和创造力。作为奋战在科研一线的中坚力量,年轻科学家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敢于挑战传统研究范式,善于驾驭前沿技术。他们的加入,将为我国科技事业注入澎湃动能。
从学科分布看,本次院士增选高度重视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从量子信息物理到机器人技术,从人工结构物理到智慧医学,多位前沿交叉领域的专家当选院士。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单一学科研究已经难以解决复杂的系统性问题,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正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新引擎。院士增选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倾斜,不仅有利于引导科研人员向前沿交叉领域集聚,也将激励科研人员突破学科壁垒,在交叉地带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增选有3位民营科技领军企业的专家当选,他们分别来自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是市场竞争的敏锐感知者,也是创新落地的直接推动者。企业的创新工作直接源于产业需求,创新成果直接接受市场检验。在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正是这些来自产业一线的专家,带领团队突破关键技术,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他们加入院士队伍,将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产生积极影响。
本次院士增选明确指向了三个方向:支持年轻科学家挑大梁、强化前沿交叉领域布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在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强化这些方向既回应了“卡脖子”技术攻关的迫切需求,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院士增选,选的不仅是学术带头人,更是中国科技的未来方向。新晋院士名单的背后,是一个正在加速向科技强国迈进的中国,一个更有活力、更有创造力的中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