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件科技作品绘就“学赛产”融合新图景

2025-11-22 10:43:4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夏凡 通讯员 宋超

近日,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师生科技成果作品展举行。展览集中呈现44件优质科技成果,涵盖毕业设计、学科竞赛成果、校企合作项目,生动诠释了“学、赛、产”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特色。

毕业设计与实践基地设备类成果,尽显学生的专业功底与实践应用能力。《基于STM32的停车场自动管理系统》《车载冰箱控制系统》等毕业设计作品,精准展现了学生在嵌入式开发与硬件设计方面的硬实力;《工业安全防控系统》等实践基地设备类项目,聚焦工业自动化场景需求,将理论知识与产业实际紧密结合,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鲜明导向。

学科竞赛成果成为展览“高光亮点”,前沿创新活力十足。《自主避障无人机》《智能送药小车》《城市道路自动驾驶》等作品,深度运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前沿技术,创新性与实用性兼具。其中,《城市道路自动驾驶》作品尤为引人注目,该自动驾驶作品的双摄像头架构实现了“稳走”与“守规矩”的双重保障。“我们特意采用双摄像头设计,既提升了系统可靠性和算力可控性,还能降低企业部署与维护成本,就是想让技术更贴近产业实际需求。”该作品团队成员崔宇凯说。此外,校企合作项目如《NB-IoT 智能远传水表》以及宁波市重大专项《数字孪生PaaS平台研发》,有效推动了科研成果向产业应用的转化落地。

《小型人形机器人协作任务》作品同样吸引了众多关注。两台基于树莓派的小型人形机器人模拟“星际采矿”任务,通过人机协作与自主控制相结合的模式,实现资源块的识别、搬运与回收。“这款机器人成本低、可定制性强,既能给学生提供编程和人工智能算法学习的实践载体,也能在企业里做简单的信息采集工作,应用场景广泛。”项目负责人王睿涵说。

“学院推动‘产学同行’主要聚焦三方面发力。”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虞艳丽介绍,一是课程“接地气”,联合企业专家共同授课、设计课题,让学生直面企业真实问题;二是搭建实践平台,共建实验室、稳固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战中锤炼本领;三是推动人才双向流动,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企业技术专家担任产业教授联合科研。“这一模式拆掉了大学与企业间的‘墙’,让学生、知识和技术自由流动,实现学生、教师、学院与企业多方共赢,最终提升社会创新能力。”

据了解,此次展览不仅是该学院师生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学院深化“学赛产”融合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从基础应用到前沿探索,从课程实践到竞技创新,44件作品串联起师生深耕科研、服务产业的坚实足迹。

责任编辑:李梦一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