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观察丨破立之间,勾勒科技人才新坐标——2025两院院士增选深度观察

2025-11-22 14:35:3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陆成宽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下简称“两院”)11月21日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分别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本次增选后,我国院士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院士制度是党和国家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导向,凝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每两年进行一次的院士增选备受关注。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学术界的真实生态,是对时代人才需求的最直观回应;它更是风向标,昭示着中国科技战略的未来航向。

严明纪律:以制度刚性筑牢风清气正“防火墙”

今年8月,在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时,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一则通知引起广泛关注。

“不以任何形式,由本人或通过所在单位及相关人员实施说情打招呼。”“严格遵守‘静默期’要求。”……《关于进一步强调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纪律的通知》公布的六项纪律规定,堪称历年最严。其中,“静默期”要求候选人不得主动接触评审专家、不得在各类媒体以提升知名度为目的进行虚假宣传,力求最大程度减少非学术因素对评审的干扰。

中国工程院则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院士增选纪律的通知》,强调院士不得参加候选人及其单位在增选期间组织的活动,不得违反规定私下接触候选人及其委托人;候选人不得以汇报、请教、征求意见等名义拜访院士等。

“‘两院’为进一步严肃评审纪律,今年增加多条举措,包括增加‘静默期’、缩短院外专家从接到通知到报到的时间、严禁申请人及单位拉票、打招呼等行为。这虽不能完全杜绝这些现象,但明显严格了纪律,取得了成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评审的公平公正,一直是院士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持续完善的纪律框架为院士增选工作划定清晰的红线。

2021年,中国科学院开始全面推行承诺书制度,要求所有初步候选人签署《中国科学院院士初步候选人承诺书》。该院学部工作局还向候选人所在单位党政负责人发出公开信,要求其共同维护风清气正的增选环境,抵制任何不当助选行为。

2023年5月,中国工程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工程院关于严肃院士增选纪律的“八不准”》。中国工程院还出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中防止说情打招呼办法》,明确候选人应承诺不以任何形式,本人或通过所在单位及他人实施说情打招呼。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看来,这些规定是从程序上加强约束,“也是对学术精神与科学道德的推崇和尊重”。

评审革新:以实绩导向校准人才评价“度量衡”

2023年是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后的首次增选。“两院”改进院士候选人推荐机制,每位院士推荐1位候选人,并首次实施外部同行专家评选。这打破了多年来以学部和院士内部评审为主导的格局,不再是单纯的“院士评院士”,而是纳入了更广泛的学术共同体。

“引入外部同行专家盲评机制,是院士增选制度向更加公平、公正、透明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曾担任外部评审的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戴庆认为,现在盲评像拆盲盒,只看硬通货,到底解决了什么科学问题,推动了什么产业发展,评审过程更加客观、专业。

让张伯礼印象深刻的是,近年来的院士遴选更加注重了从临床、科研一线的科技人员中选取德才兼备、学术造诣深厚并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鼓励坚持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持续奋斗精神。

这体现了两院院士遴选更加突出“以贡献论英雄”的导向。

中国科学院今年明确提出,坚决破除“四唯”,打破论资排辈,不以人才“帽子”为依据。

“答辩环节一问一答,有的甚至问十几个问题,非常有利于了解申请人具体工作内容、创新点及本人的贡献,提高了评审质量和共识度。”张伯礼说。

在这一评价导向指引下,一批优秀的年轻科研人员脱颖而出。今年新增选的两院院士中,最年轻的是北京大学刘若川,44岁。

优化年龄结构一直是院士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这在候选人的年龄要求上就有直接体现:原则上不超过65周岁。从此前两届院士评选结果看,2021年和2023年新当选的院士,最年轻的均为45岁,分别是北京大学教授朴世龙和人们熟知的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年轻化趋势明显。

近年来,从院士候选人来看,“70后”“80后”科学家已从“崭露头角”变为“中流砥柱”。各部门出台的系列人才政策,正在系统性地为科技中坚力量开辟“上升快车道”,确保国家科技事业薪火相传、活力不息。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青年科技人才的政策,确实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成长通道。”戴庆说,他也是受益者之一。

价值引导:以国家战略需求锚定创新“坐标系”

此次增选最鲜明的特征是国家战略需求的全方位渗透。

《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指南》明确提出,着重从长期奋战在科研和工程技术一线的科研人员中遴选院士,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2025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指南》同样提出,强化满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需求并作出贡献的价值导向,注重领域学科间的平衡发展,着重推荐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

在指南中,中国科学院将“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的数理基础”列为与信息 Ⅰ、信息 Ⅱ 并列的独立方向,单独分配名额;中国工程院则将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纳入优先支持学科,对接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赛道,引导科研资源向前沿领域集中。

从评选结果看,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领域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周志华,长期从事人工智能、视频编码与通信等研究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吴枫成为新晋院士。

“这些举措释放出非常明确的信号,院士制度不仅是学术荣誉体系,更是国家科技战略的重要支撑工具。院士群体不仅是学术权威,更是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者。”戴庆说,目前我国科研领域鼓励将个人研究兴趣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推动科研成果向“卡脖子”技术、前沿科技、重大工程聚焦,助力国家解决燃眉之急。

在今年公布的增选名单中,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廉玉波、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黄险波名列其中。有评论认为,这是“民企院士”的一次重要突破。

尽管此前也有民企科学家入选院士的先例,但整体数量屈指可数。在2025年的院士增选中,中国工程院明确总名额不超过100名,其中,“8个名额主要用于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的候选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研究员段伟文表示,这是中国工程院首次为民营企业科技人才新增专项名额,彰显了国家对民营科技企业在科技创新主战场中发挥作用的肯定,更是对企业在科技创新中主体地位的进一步强化。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院士增选,既是荣誉的授予,更是国家战略力量的布局。新征程上,肩负时代重任的两院院士,不仅是科技高峰的攀登者,更应是创新活力的激发者。期待以院士增选为契机,让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让更优的创新生态塑造发展优势,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战略支撑。

责任编辑:李梦一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