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通讯员 周婷婷
“遇到滑坡要往两侧跑,千万别顺着滑坡方向走!”“泥石流来临时,高处才是安全区!”11月21日下午,在重庆两江新区嘉原小学的阶梯教室内掌声与应答声此起彼伏,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的“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进校园”微课堂活动在此热闹开展。300余名师生共同参与,在生动有趣的科普讲解与互动中,解锁地质灾害防治“新技能”。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进校园”微课堂活动是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深化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通过“专家进校园”的形式,将专业防灾知识转化为中小学生易懂、能用的日常技能,从少年儿童群体入手,筑牢全社会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面向小学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为少年儿童筑起安全屏障、为全社会防灾体系夯实根基的关键一步。
“大家知道山坡上的裂缝突然变宽,可能意味着什么吗?”课堂伊始,来自重庆市地矿局208地质队的主讲人高级工程师胡以德以提问开篇,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在40分钟的主题授课中,他围绕“认识地质灾害”“识别预警信号”“掌握避险口诀”“践行安全行动”四大核心板块,用图文并茂的PPT、直观生动的动画视频,结合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层层拆解地质灾害的“秘密”。从国内外的真实灾害事件入手,讲解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的形成原因与危害;用“坐滑梯”“掉大牙”“洪水猛兽”“地洞陷阱”等形象比喻,让抽象的地质概念变得通俗易懂;重点强调重庆山区地形特点下,暴雨、不合理开挖等易触发灾害的关键因素,帮助学生建立“因地制宜”的防灾认知。
“泥石流来了该往哪躲?”“看到路边岩石掉块要怎么做?”在互动提问环节,主讲人抛出了8个贴近孩子们生活实际的防灾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抢答,现场氛围热烈。答对的学生收获了精心准备的文具套装,未抢答成功的学生也在主持人的鼓励下积极思考,充分调动起主动学习的热情。现场参加活动的300名学生,每人得到了一本地质灾害科普绘本手册与定制尺子,让防灾知识不仅“听进去”,更能“带回去”“用起来”。
“以后去山区自驾游,看到树木歪斜要特别注意,可能是发生滑坡的前兆。”“原来家门口的陡坡下雨天要特别小心,以后我会提醒爸爸妈妈绕着走!”孩子们拿着刚获得的奖品,兴奋地分享自己的收获。
“对小学生而言,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科普不仅是 ‘安全课’,更是一堂生动的 ‘自然科学课’,这样的科普教育很有意义。”嘉原小学负责人表示,这种沉浸式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让小学生在了解灾害知识的同时,感知地球科学的奥秘,培养观察自然、探究科学的兴趣。学校未来将持续联合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及其下属单位重庆自然资源科普馆,开展更多类似的科普活动,将地学科普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既是落实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具体实践,也是构建“全民参与、群防群治”防灾体系的重要一步。未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持续创新科普形式、拓展科普范围,让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走进更多校园、社区,切实提升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与应急避险能力,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贡献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