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在城乡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蓝图走向实景,让乡村在时代浪潮中始终保持活力与韧性?近日,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恒接受科技日报专访,深度解读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义与实践路径。
谈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涵,李玉恒指出,其本质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有机统一,是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面跃升。这一目标不仅要求筑牢农业生产根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更要在保留乡土韵味、传承乡村文脉的前提下,让乡村具备与城镇同质的现代生活条件,构建系统协同、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当前农业农村现代化正处于机遇与挑战交织的关键节点。李玉恒坦言,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依然严峻。同时,传统农业模式竞争力弱化、城乡要素流动壁垒未完全打破、农村低效闲置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等问题,进一步制约了乡村发展活力。但他同时强调,随着科技为农业装上“智慧引擎”,全球化市场拓展为特色农产品打开广阔空间,城乡融合深入推进让优质公共服务逐步向乡村延伸,这些机遇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面对变局,李玉恒提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绝非渐进式改良,须以主动求变的魄力破局,以精准应变的智慧开拓新局,通过技术、产业、机制三大变革协同发力,破解乡村发展困局。
在技术变革层面,应聚焦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以科技赋能破解发展难题。大力推广智能农机、无人机植保等智慧农业技术,构建涵盖耕种管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科技研发突破种子培育、绿色防控等关键瓶颈,筑牢粮食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同时,依托数字技术搭建“田间到餐桌”的产销对接平台,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解决“优质不优价”“增产不增收”的痛点。
在产业变革方面,李玉恒表示,需跳出传统种养殖局限,构建多元化、高品质的乡村产业体系。挖掘乡村多元功能价值,培育“农业+文旅”“农业+电商”“农业+康养”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注重品牌建设,提升乡村特色产品的品牌价值,构建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增强市场竞争力。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全过程,实现集体经济收益增长与农民收入提升的双赢。
在机制变革方面,李玉恒建议,重点打破城乡要素流动壁垒,构建协同发展的制度环境。一方面,建立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通道,吸引城市人才带着理念与技术扎根乡村;另一方面,妥善处理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退出问题,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推动农村资源优化配置。将乡村运营纳入乡村全面振兴之中,通过市场化运作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为农村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同时,借助“互联网+”模式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让农民共享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成果,实现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同质均等。
乡村兴则国家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李玉恒强调:“乡村不是现代化的‘旁观者’,而是重要参与者、受益者。期待更多人带着技术、带着理念、带着情怀回到乡村,以主动求变的闯劲、精准应变的巧劲,让乡村发展基础更稳固、动能更充足、韧性更强劲,让亿万农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浪潮中,稳稳握住幸福生活的‘金钥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