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有魂 文化作韵——广西文旅融合绘就“诗与远方”新画卷

2025-11-22 17:05:2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韦秋莹

在广西,山水从不言语,却承载着千年的故事;文化深植泥土,正焕发时代的光彩。11月18日—21日,科技日报记者跟随“壮美广西·打卡魅力四射新八桂”文旅融合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广西多地,深切感受到,一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深刻实践,正在八桂大地的青山绿水间蓬勃展开,自然奇观与人文智慧交织,绘就出一幅“诗”与“远方”交融的生动图景。

天坑幻境与仫佬风情:从地质奇观到文化地标

在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深邃的棉花天坑完成了从自然地质奇观向文化体验名片的转型。这个深达326米的塌陷型天坑,如今悬崖之上矗立着“广西版悬崖藏经阁”——悬崖书店,让游客在亿万年地质遗迹旁静心阅读。

夜幕降临,棉花天坑实景光影演艺《皓月映天坑·奇境共潮生》以天坑为幕,融合仫佬族神话与现代声光电技术,为游客带来沉浸式震撼。全国首个“天坑音乐节”在此唱响,仫佬族古歌、舞草龙等非遗项目从静态展示走向传承。

“景区改革创新的成效显著。”棉花天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泰昌告诉记者,2025年5月至9月,景区游客量与2024年同比增长300%,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68%。景区还通过“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模式,连续6年为周边村集体分红近400万元,带动数千当地居民吃上“旅游饭”,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天窗之花与密洛陀回响:生态资源的文化赋能

毗邻罗城的都安瑶族自治县,则凭借其“世界天窗之都”的喀斯特秘境吸引着四方来客。澄澈的澄江河中,珍稀植物海菜花绵延盛放,形成“一条会开花的河”的独特生态景观。

而这方水土的魂,在于中国布努瑶族世代传承的创世史诗《密洛陀》,都安巧妙地将这深邃的文化底蕴注入到旅游肌理中。“我们的战略定位是打造‘世界天窗之都,密洛陀文化圣地’。”都安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周宇洋介绍,通过推动非遗进景区、进民宿,让游客在视觉震撼之外,更能深度品味民族文化之韵。

由闲置教学点改造的“天窗花河小院”,正是“闲置资源活化+农文旅融合”的生动样本,将瑶族文化元素自然融入住宿体验,让游客住下来、慢下来。

目前,都安县正将“研学旅行”和“体旅融合”视为下一个引爆点,让地质奇观与民族文化成为可学、可感的体验。

极限山水与古镇烟火:多元业态拓宽体验边界

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正被赋予全新的打开方式。在阳朔县,燕莎航空运动基地供游客乘动力滑翔伞或热气球俯瞰峰林田园,是中国顶级航空飞行娱乐基地。岩邦户外营地的天梯飞拉达和自然岩壁,吸引众多攀岩爱好者,是挑战自我、贴近自然的乐园。而阳朔县先导河喵喵码头为山水增添时尚活力,越南簸箕船、乌篷船摇曳碧波,岸边“等烟雨旅拍咖啡公园”因浓郁东南亚风情和超大景观窗,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打卡点。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潮流在此完美共生。

在贺州,黄姚古镇的千年石板路诉说着岭南文化的绵长传承。当地通过活化“舞鱼龙”“柚子灯节”等民俗,并推出“文化解码”主题游,引导游客从走马观花转向深度沉浸。

“我们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避免过度商业化侵蚀古镇的本真气息。”黄姚古镇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市场运营部经理秦彩艳介绍,其策略是让文化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形成以本地社区为主导的可持续文旅生态。

与此同时,贺州姑婆山旅游度假区依托茂密原始森林和温泉资源,创新构建“森林休闲”“温泉康养”两大产品体系,推出“五养融合”(天养、食养、康养、医养、颐养)模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游客康养旅游的热门选择。

从罗城、都安的民族文化深耕,到桂林、贺州的多元业态拓展,广西正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基、创新为笔,精雕细琢每一处山水,激活传承每一份文脉。文旅融合实践让广西沉睡的资源转化为发展的活力,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责任编辑:李梦一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