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钤 陈丹丹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今年7月,第8号台风“竹节草”在沿海加强后滞留徘徊,宁波余姚市遭受强降水考验,短短数小时内,实现重点村落风险区1153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
当强降水或台风来袭时,山区极易暴发山洪,如何做到零伤亡?11月19日,高质量发展中国行·“从妈祖到MAZU”全民早期预警中国实践主题报道组深入宁波余姚市,探寻这一“防汛答案”。

素有“五山二水三分田”之称的余姚,地处浙东沿海,南部为四明山,北部为滨海平原,中部为呈带状低洼的姚江平原,姚江穿城而过。
南部山区因地形抬升作用,成为甬江、曹娥江流域的暴雨中心。“南高北低的地形,使山区雨量极值可达北部平原的2倍以上,极易引发小流域山洪,威胁下游安全。”余姚市气象局预报员金旭峰介绍说。
2021年台风“烟花”造成大岚镇累计降水1048.2毫米,创浙江历史极值;2022年台风“梅花”导致姚江水位超保证水位1.07米,刷新历史纪录,沿岸积涝严重……一次次严峻的考验,让山洪防御成为余姚必须破解的难题。
面对挑战,余姚用科技破题。2023年起,聚焦山区小流域,启动“一沟一策”业务平台研发,依托气象大数据优势,优化山洪预警雨量阈值。通过分析气象监测数据,研究暴雨与山洪的关联特征,运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了包含过程雨量、最大小时雨强、3小时雨强等多因子的动态山洪暴雨阈值模型。
所谓“一沟一策”,即一条山洪沟对应一种单独的预报策略。该平台为山洪防御跑赢暴雨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个平台能直观显示每条山洪沟的地形、实时监测数据和水位预报,一旦达到阈值就会醒目报警。”金旭峰展开“一沟一策”业务平台平面图,地图上12条山洪沟分布一目了然。
除科研攻关外,气象观测能力的提升也同样关键。建成涵盖X波段雷达、毫米波云雷达等设备的综合垂直探测体系,2024年在四明山新增毫米波云雷达;依托2025年实施的天机网建设工程,实现村(社区)监测站点全覆盖,2.3公里的监测密度让降水、水位数据实时直达,显著提升山区监测精度。

精准预警更需高效传递。在山洪防御中,气象与水利部门的联动至关重要。
“山洪涨落快、历时短、流速急、随机性强,防御窗口极短。”余姚市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科副科长顾金寅说,“我们与气象部门建立联合会商机制,根据预报提前研判风险,制定防御方案。”水利部门还在危险区布设声光电一体杆,水位超标即触发声光报警,为群众争取近半小时的避险时间。
近年来,余姚市气象与水利部门不断探索,构建“12345”山洪预警防御工作体系:一方案、二制度、三平台、四模板、五渠道,实现从监测到发布的全链条闭环管理。
2024年台风“康妮”期间,“一沟一策”平台监测到车厩大溪、大隐溪3小时雨量超70毫米,对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气象部门立即通过智慧靶向信息发布平台向流域内人群全网发布红色预警短信。“收到预警后,几分钟内就传达到村。村里网格长、村民小组长同时立即上门通知老人、残疾人等,组织转移。”大隐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工作人员(气象协理员)胡东林回忆。此次过程共转移1238人,由于转移及时,无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从历史极值降水到无伤亡转移,余姚交出了亮眼的防汛答卷,同时这也是浙江气象部门防灾减灾的生动实践之一。
浙江省气象局通过研发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指数、暴雨与地灾耦合模型等关键技术,构建“实时监测+动态风险预警”业务体系,在“1833”联合指挥体系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余姚、温州、丽水等地的实战化做法,已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防灾样本。
未来,浙江将持续深化小流域山洪精细化预警,推动预警信息直达末梢,让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并重,以更精准的预报、更高效的联动,筑牢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气象防线”。
(受访单位供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