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院上村头的广场与别处不同,布满了科普设施。院上村党支部书记郭青海感慨道:“我们通过拉家常的方式,在广场上讲解反邪教、防非法集资的知识,用身边真实的案例提醒大家。”

用科普化解基层难题,成为解决百姓“急难愁盼”的法宝,这是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系统推动科普工作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的探索。他们以科普为支点,撬动社区(村)治理效能提升,探索出一条“科学普及”与“基层善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让科普转化为治理效能
在淄博市沂源县历山街道,每个社区都多了一个新岗位——“社区科技委员”。他们如同社区“科学管家”,专门负责对接居民的科学需求。同样以科普为手段,淄博市张店区则将科普任务全面融入全区1192个基础网格,网格长、楼栋长们不仅调解矛盾、巡查安全,还成了科普知识的“快递员”。
如何让科学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并转化为治理效能?山东给出答案:强化顶层设计,推动机制融合。
今年6月,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委社会工作部、省科协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社区科普工作助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打造“科学进社区·科普惠万家”工作品牌,推动科普服务常态化、多样化、精细化。
“该意见的核心是打破科普是科协‘一家之事’的传统观念,将其确立为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山东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上述政策引领下,以“省级资源库—县区配送枢纽—社区分配中心”为核心的三级资源流通体系逐步构建,部门协同、资源下沉渐成常态。
如同院上村的广场,张店区车站街道齐林家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丽美选择将户外公园作为阵地,“我们打破‘室内馆’局限,提出‘室内变户外、固定变开放’的思路,联合多个部门撬动200余万元资金,建成了由气象科普示范园、消防主题公园、人防知识园等‘八园两场’构成的科普广场集群,年接待群众超10万人次。”
从村头到公园,科普的空间大了,阵地拓展了。张店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陈跃山表示,这种“寓科普于景”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科普场馆的时空限制,打造了一座座“没有围墙的科普大学”。
瞄准“关键小事”破解“治理难题”
我们小区老人多,能不能讲讲怎么防诈骗?最近换季,孩子总感冒,有没有健康讲座?……这些需求来自淄博市民张成祥所在的社区。他和邻居们的诉求被重点关注到了。
通过“居民点单—社区派单—科协配单—志愿接单”的“四单制”服务模式,张成祥和邻居们的需求被精准地送达专家和志愿者手中,于是,“对症下药”的回复很快落地。
“科普必须精准对接民生需求,解决治理痛点。”山东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山东的实践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将科普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针对老年人,科普是“防骗盾牌”和“数字桥梁”。在山东各地的社区里,“银龄科普行动”通过讲座、短视频,教会老人使用智能手机、识别金融陷阱等。

记者走进淄博市临淄区桑杨社区,他们打造了“翼飞同行”无人机科普课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组装操控,还化身社区“特别助理”,用航拍排查卫生死角和安全隐患。同在一个城市,高青县培育的“亲子科学工坊”、沂源县东苑社区的机器人辅导班,则激发了无数青少年的科学梦想,后者甚至培养出了世界机器人大赛冠军。在青少年群体里,科普成了“启蒙老师”和“成长伙伴”。
在省级品牌“科学进社区·科普惠万家”的引领下,山东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叫得响、有特色的子品牌,形成了“一社区一品”甚至“一社区多品”的生动局面。
当垃圾分类成为孩子们的趣味游戏,当反诈知识融入老人的家长里短,当科学家精神在社区道路上熠熠生辉……山东省以科普赋能基层治理的探索证明,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结合,能够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正如淄博市民杜亮所言:“科普,真的让生活更好了。”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