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风而行!全球第一大港年增作业窗口200小时

2025-11-23 18:39:5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站在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12楼露台向外眺望,东海之滨延绵的海岸线上,身长数百米的国际集装箱巨轮静静停靠,高耸桥吊起起落落,货物装卸井然有序。日前,记者随高质量发展中国行·“从妈祖到MAZU”全民早期预警中国实践主题报道组走进这一全球第一大港,揭秘其“破风而行”的硬核秘诀。

“港区风力减小,可以放心出港。”一艘远洋货轮船长与港口部门确认气象信息后,果断下达起航指令。这句简单指令的背后,是一场围绕“天气窗口”的精准博弈,更是这座全球第一大港从“被动避灾”到“主动增效”的智慧转型。

作为连续多年货物吞吐量位居全球榜首的超级大港,宁波舟山港坐拥220公里海岸线,由20个港区组成,是联通长三角与全球的重要枢纽。

然而,特殊的地理条件让它始终面临“靠天吃饭”的难题——“口袋型”地形使得码头泊位集中在“腹地”,进出港需经虾峙门航道等狭窄水道,最窄处仅400余米,湍急水流与复杂地形交织;岛屿环绕易催生团雾,全年海雾平均影响时长达400-500小时,加上大风、强对流等天气影响,过去全港因天气导致的年停工时长高达800-1000小时。

“码头需求增长,天气却不配合,吞吐量提升如同被束缚了手脚。”宁波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副主任黄林林道出昔日困境。

转机来自一套由气象海事港口联合研发的预警预控系统。该系统整合气象、海事、港口、水文等多源实时数据,实现分钟级预报推送和灾害天气专属模块化管理。

以风为例,风速随高度不断变化,不同体量船只在受风高度上亦有差异。“像集装箱船受风高度有七十多米,矿船却只有十余米。传统固定测风仪难以反映不同船型受风差异,如今系统风速数据来源于测风雷达,可实现0-300米高度立体监测,分高度预报避免‘一刀切’管制。”黄林林指着系统界面介绍说,与此同时,海雾预警实现了从“单点监测”到“扇形面扫”的升级。

据统计,今年1-6月,在该系统加持下,港口雾航管制次数同比下降10%,大风管制时长下降20%,新增近200小时作业窗口,保障1.9万艘次船舶安全通行,折合货物吞吐量3700万吨,直接经济效益达1.6亿元。

更重要的是,气象、海事、港口三方构建的“四早”联动机制,让预报预警真正转化为运营效能。

今年11月上旬,面对冷空气侵袭,地中海航运公司原计划取消进港。“我们主动沟通,展示系统分析结果,说明港区风速会比东海低1-2级,还提供了未来10天的专属预报和安全预案,最终赢得了信任并顺利靠泊。”宁波舟山港调度中心副主任连胜说。

“气象预报越准,心里越有底。”连胜表示,2024年春季大雾期间,气象支撑保障了693艘次船舶高效作业,保障矿石572.2万吨,原油60.8万吨,保障集装箱261.5万标箱安全装卸。

除了大风、海雾,宁波市气象部门还研发出“靶向式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实现雷电精准“狙击”,并构建了强对流三道警戒圈预警体系。基于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研发出气象数字员工“天机”机器人,实现自动分发靶向式沿岸预警。目前,服务覆盖317个跨部门工作群和20余个应用场景,累计推送预警近10万条,服务超5万人次。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宁波市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孔扬表示,宁波气象局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加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完善大风、海雾等影响港航的精细化立体监测网,加强AI与港航预报融合,依托数字化平台深化跨部门协作,全力提升服务质效与保障能力。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