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崔爽
“自2016年以来,湘钢集团累计投入17亿元推进智能制造,实施近400个智能制造项目,实现厂区5G专网全覆盖,并落地20余个5G项目、45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湘钢数智化研究院主任龙忠义向记者介绍了这场“见效可感”的数智化变革。
湘钢的蝶变,是长株潭以数智手段激发产业新动能的缩影。
作为仅次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日本东京的全球第三大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地,长株潭正推动工程机械产业从“企业智能个体化”迈向“产业集群协同化”,而数字化、智能化成为构建协同生态的关键纽带。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随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调研行”走进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一场以数智赋能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这里蓬勃展开。作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阵地,长株潭以智能化为支点,撬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材料等产业全方位升级,为新型工业化呈现鲜明的“湖南样本”。
锻传统产业长板 巩固提升主导优势
总重520吨、轮胎直径约3.9米,一辆“钢铁巨兽”停在长沙中联智慧产业城的停机坪上。这辆全球最大的混合动力矿用卡车于2024年9月下线,适用于年产3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露天矿山,是国产矿山装备的重大突破,也是湖南建设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标志性成果。
长沙是公认的“工程机械之都”,拥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龙头企业。2024年,该集群产值规模突破2500亿元,占全国的30%以上,连续15年保持全国第一。围绕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四个方向,长沙正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产业路径不断升维。
在湘潭,产业版图从“普通钢、燃油汽车、房地产”迭代为“特种钢、电动汽车、先进电池”,大踏步向先进制造业高地迈进,连续4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以湘钢为例,这里构建了“数智云+大模型平台”体系,2023年部署的钢铁大模型入选国际电联人工智能优秀创新案例,中厚板工厂成为国家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之一。借助数智化改造,湘钢高端产品占比由25%提升至40%,并建成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湘钢文化园,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成为湘潭制造向“湘潭智造”转型的典型案例。
湘钢的实践,也是湘潭“三改一扩”行动最直观的注解:传统钢铁企业插上“5G+AI”翅膀后,不仅劳动效率翻倍、创效超10亿元,更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跃迁。通过“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新兴技术产业化应用”的双轮驱动,“湘潭制造”正在成为数智化、绿色化的现代产业典范。
以湘钢为核心,湘潭正配套建设先进金属材料精深加工产业园、一力物流等项目,推动产品向高附加值迈进、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全链条向千亿级产业集群进发。
在株洲,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转向架智能车间内,机械臂精准作业,轨道交通核心部件实现全流程智能制造。“从1936年建厂至今,我们创造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多项纪录,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公司宣传部副部长何丽丽介绍,这家拥有1.4万名员工的企业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26%,拥有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3家海外研发机构,形成强大的创新矩阵。
通过智能化改造、产业链延伸,长株潭制造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转变。传统产业实现产品高端化、流程智能化、体系现代化,不仅巩固了其先进制造业的领先身位,也成为湖南新型工业化最坚实的“压舱石”。
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形成活跃增长新极
走进株洲北斗产业园,赛德雷特卫星智能AIT工厂的脉动式生产线高速运转。这里诞生了株洲首颗本土遥感卫星“XR-11”,更创下中国商业航天遥感卫星8小时出图的纪录。
“我们已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民营商业卫星制造基地,具备每年150颗小卫星的批量研制能力。”公司副总经理刘正峰介绍,赛德雷特已形成从总体设计到整星制造、从堆叠发射技术到智能协同系统的完整技术体系。
低空经济在株洲的起飞不是个例。依托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和株洲芦淞机场的试飞条件,十三年前,工程机械专家何清华带领山河星航落户株洲。如今,在“低空+文旅”“低空+物流”等新场景推动下,企业订单爆发式增长。
生产车间中,“阿若拉”轻型运动飞机静静陈列。这款我国首个取得民航适航认证的轻型运动飞机,不仅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FAA)、澳大利亚民航安全局(CASA)认证,还在国内累计交付近400架,市场占有率超70%。山河星航还布局大型无人运输机、“高空消防卫士”系留无人机等多款产品,并始终坚持核心技术自主研发。
2017年,湖南籍科学家李泽湘返乡创业,基于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基础创立智能驾驶企业希迪智驾,切入矿山自动驾驶赛道,产品广泛用于矿山采矿、城市物流、智能交通、轨道交通等场景。如今,这家当地智能驾驶龙头企业已递表港交所,冲刺“矿山自动驾驶第一股”。
“矿山无人化是刚需,既能提升安全性,又能大幅提高作业效率。”联合创始人马潍介绍,2024年,公司交付全球最大规模无人驾驶矿卡与有人驾驶车辆协同作业车队,无人驾驶运输效率最高达到有人驾驶的104%。
在湘潭,依托吉利汽车等龙头企业,长株潭新能源汽车城建设加速,形成“燃油+新能源”协同、“乘用车+商用车”引领的产业格局。整车产量从2020年的17万辆提升至今年的6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超过50%。先进能源材料及电池产业同样集聚成势:湖南裕能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其磷酸铁锂市场占有率连续五年行业第一;湘潭电化作为国家单项冠军企业,正加速布局钠电池、固态电池等前沿方向。
从传统产业的焕新升级到新兴产业的蓬勃崛起,长株潭正以技术创新驱动结构优化、以智能变革带动产业跃迁,展现出新型工业化在湖南的生动实践。这里的“智造”之变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牵引的系统重塑:老产业长出新优势,新产业形成新动能,创新体系不断健全,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坚韧高效。而伴随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与更多产业深度融合,长株潭必将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书写更加亮眼的答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