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陈 曦
近日,在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伴随一声汽笛长鸣,满载集装箱的青岛之星号货轮缓缓驶离泊位。岸桥精准吊运、堆场车辆有序穿梭……所有作业指令都来自一套全新系统——天津港集团自主研发的全国产化新一代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管控系统。这套系统从芯片到数据库、从操作系统到应用层全部采用国产技术,实现了港口码头管控系统的“全栈信创替代”。
“系统运行平稳,船舶作业效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在天津港集团的调度指挥中心,调度员张昊指着实时数据屏幕对记者说,“这意味着,在码头运营最核心的‘神经中枢’领域,我们终于把饭碗端在了自己手里。”
打造全栈信创“津港样板”
近年来,国际科技竞争加剧,断供、系统封锁等风险频发。“之前我们一直使用国外系统,一旦出现技术限制或断供,整个生产都会受到影响。”天津港集团科工管理部副总经理赵磊告诉记者。
面对挑战,天津港集团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根本方向,全面落实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战略部署。集团联合华为等国内企业,牵头组建“新一代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管控系统”研发团队,向港口行业功能最复杂、标准最严格的码头管控系统全国产化发起攻关。
“最难的是为系统研发国产数据库。”回忆起研发过程,项目核心成员朱益峰感慨万千,“这好比给高速行驶的赛车更换发动机。这不仅要求能装上,更要让赛车跑得稳、跑得快。”
研发团队基于国产ARM架构芯片服务器构建系统,搭载麒麟服务器操作系统与华为GaussDB数据库,全面替代了国外服务器、数据库和操作系统。在技术路线设计上,研发团队坚持“自主、安全、高效”三原则,构建轻量级、微服务架构,实现模块化、可插拔设计,大幅提升系统灵活性与扩展性。项目组成员郑德浩介绍说。
历时三年攻关,研发团队攻克了16项行业级难题,研发了多层级堆场派位、船舶智能配载等一批高阶智能算法,让系统“大脑”更聪明。
“经过多轮测试,系统在数据安全、并发处理、算法优化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郑德浩说。
自上线以来,系统总体运行平稳,作业效率与此前的系统相当,部分功能实现超越。数据显示,系统上线后,天津港太平洋国际码头船舶平均装卸效率提高约3%,堆场调度响应时间缩短近20%,为港口全流程数字化调度提供了强力支撑。
“信创之港”驶向全球
“这套系统的成功运行,意味着我们的港口核心业务不再受制于国外技术,有效降低了网络攻击、数据篡改等安全风险。”赵磊介绍,“哪怕在极端情况下,也能保障港口的安全稳定运行。”
天津港的突破为我国港口行业,乃至交通运输领域的信创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津港样板”。
同时,全国产化新一代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管控系统稳定运行,还为国产数据库、操作系统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升了信心。多家参与研发的科技企业表示,这一成果充分验证了国产化生态的成熟度。
赵磊介绍,天津港集团未来将继续围绕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港口智能化创新、数字基础设施国际合作三大方向深化布局。天津港集团将在PLC控制系统、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持续攻关,推动“国家队+链主企业+中小供应商”联合创新机制,强化基础研究投入,培育港口产业链自主创新生态。
此外,天津港集团还将积极推进数字基建出海。随着中国自动化码头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天津港集团计划联合国内工程建设与设备制造企业,构建面向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的智慧港口数字解决方案,形成“系统+设备+标准”三位一体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港口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数字化出海,不只是业务拓展,更是科技实力的展示。”赵磊表示,“我们要用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讲好中国智慧港口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