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 明炬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强调,重庆的制造业有自身的结构特点、有相应的优势,希望重庆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扬优势、补短板,抓当前、谋未来,坚定不移、久久为功,奋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重庆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释放创新创造活力,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道路上迈上新台阶。
加快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创新策源能力加速提升。重庆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科技创新,每年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先后4次召开市委科技委员会全体会议,围绕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四大领域谋划部署“416”科技创新布局,建设以重庆实验室为引领的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打造原始创新核心力量。院士专家牵头、多元联合共建,“一室一策”建设金凤、明月湖、嘉陵江等重庆实验室,重组形成全国重点实验室11个,依托重点高校布局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5个高校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以新型体制机制引进培育建设重庆通用人工智能、重庆信息与智慧医学研究院等一批新域新质科研机构,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各类产业技术创新平台149个,市级以上创新基地平台达到1297家。全市研发投入总量超过800亿元,综合科技创新指数水平位居西部第一。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四侧”协同“四链”融合,新质生产力培育不断取得突破。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构建“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123家、科技型企业7.56万家。深化有组织科技创新,实施重大(重点)科技专项,实现70%的技术需求由企业提出,70%的项目由企业牵头或参与,70%的财政资金投向企业,布局600余项重大(重点)攻关项目,靶向解决产业链卡点堵点问题304项,2024年度培育市级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产品164个。强化产学研协同,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产业创新综合体30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赋权改革等成果转化“五项机制”联动改革试点,试点单位赋权转化知识产权391件、累计金额达到4.1亿元。构建成果转化孵化全链条支撑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探索推广“教育+人才+科创+产业”的明月湖科创园模式。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974.24亿元,年均增速达到33%。
优化人才激励使用和服务保障机制,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一人一策”支持战略科技人才领衔建设大装置大平台,支持一体配置项目、基地、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伦茨·克劳斯在渝设立中国首个工作站。创新开展“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校企攻关”人才联合培养,大力储备卓越工程师及后备人才。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建立高层次人才“计分+目录”评价机制,赋予长安汽车、赛力斯等重点企业用人评价自主权。完善科技激励机制,开展青年科研人员减负行动,实施新重庆青年创新人才项目、博士后创新发展支持计划,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达到70.3%。深化开展科研项目“包干制+负面清单”改革,科研团队在项目经费使用中拥有更多自主权和更大调配权。全力推动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机制改革,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营造开放包容创新生态,深化拓展协同创新,科技开放合作新格局加速构建。突出“科技+产业”,不断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与新加坡、匈牙利等7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建设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6家,长安汽车、重庆市农科院等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在海外建设研发中心31家。构建“1+6”川渝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平台共建、项目共促、资源共融、政策共通、成果共享。“一区(县)一平台”“一区一特色”牵引全域创新多点发力,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新区等创新策源能力进一步提升,长寿、涪陵合作共建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区,3个区县入选全国创新型县,8个区县相关产业集群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展望“十五五”,重庆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个总目标,牢牢把握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条主线,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着力提升创新平台影响力、关键产业链控制力、产业集群竞争力、创新资源集聚力、人工智能发展综合竞争力,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全面成型起势、提质增效,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更多重庆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