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11月23日,中国化学会2025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开幕式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会上颁发了“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创新奖”“中国化学会高分子青年学者奖”三大奖项。该报告会由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和华南理工大学主办。
“高分子不仅是一门富有创新活力和创造魅力的基础学科,也为化学工业和现代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主任、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在致辞中寄语参会师生,科学之路从来不是康庄大道,科研平台期并不意味着失败,只是研究工作遇到了阶段性瓶颈,本身就是科研过程的一部分。他鼓励广大师生要积极从善于使用新工具、充分利用学术访问、拥抱技术革命、重视学术交流等方面突破学术瓶颈,并通过本次大会,充分交流、彼此启发,在突破自身瓶颈的同时,推动我国高分子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本次大会以“广聚高分子智慧·粤合新时代华章”为主题,深度聚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和前沿高分子等领域。在为期四天的会期内共设置23个主题分会场,吸引了多名两院院士参加。本次大会在往届基础上,特别设立中美高分子论坛和中韩高分子论坛,为我国高分子学科的国际化发展搭建了高水平对话平台。

开幕式当天共举行4场大会报告。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黄飞介绍了其课题组在发展“氧化聚合与还原掺杂耦合”合成新策略方面的突破,成功制备出国际上电导率最高、空气稳定且可溶液加工的n型导电高分子聚,填补了自光电高分子领域开创以来高性能n型导电聚合物的空白。该材料已在高性能电容器、有机热电、电致变色等领域获得应用。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树介绍了发展细胞代谢驱动的高分子原位合成新方法,获得了活性可逆调控的“开关”型超分子抗生素以及细胞内原位自组装的超分子化疗体系。他还介绍了利用导电高分子独特的激发态性质与光信号放大特性,发展高灵敏DNA生物传感方法,实现了临床结肠癌高准确率分子诊断以及高血压个性化治疗。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林嘉平介绍了其团队建立了基于基因组合概念的结构设计新方法。运用新研究范式,他们设计制备了一系列新型高分子材料。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陈晓东着重讨论共形生物电子界面。“这种界面能实现电子设备与生物系统的无缝集成,在形变条件下保持功能稳定,同时实现感知数字化。”他说。
据介绍,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以历史悠久、与会人数多、组织规范而著称,是中国高分子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下一届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将于2027年在安徽合肥举行,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