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通讯员 王梓懿
记者26日从宁夏农林科学院获悉,该院从福建引进的金耳优新品种在宁夏实现稳定量产,正通过标准化种植走进寻常百姓家。智能方舱作为核心技术支撑,通过精准调控关键参数控制舱内环境,完美匹配了这一珍稀菌种的生长需求。

金耳隶属担子菌门耳包革科耳包革属,因颜色金黄、营养价值高而被誉为“菌中黄金”,是我国珍稀的药食同源真菌,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易危级别。“它独特之处在于‘双菌共生’的生长特性——必须依赖金耳菌与毛绒革菌协同作用,才能形成饱满优质的子实体。任一菌种生长失衡都可能导致减产或品质下降,对生长环境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宁夏食用菌资源与种质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任怡莲研究员介绍。
此次引进的金耳品种完整传承了福建优质种质基因,朵型金黄紧实、胶质肥厚,经检测富含活性多糖、必需氨基酸及钙、铁、钾等微量元素,其中多糖含量显著高于普通胶质菌类,滋润养生功效尤为适配西北干燥气候。
作为项目的核心技术支撑,智能方舱如同移动的“智能农场”,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时调控光照、温度、湿度、空气流通等关键参数,将舱内环境波动控制在±2摄氏度范围内。相较于传统种植模式,这种密闭式智能环境隔绝外界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更通过立体种植架提升3倍以上空间利用率,实现了单舱年产量提升50%的突破。
“这项技术成果是闽宁科技协作的缩影。”任怡莲称,此次项目中,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提供优质种质资源与共生菌培育技术,宁夏农林科学院团队结合本地气候特点优化智能方舱参数,宁夏食用菌资源与种质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则成为技术转化的核心枢纽。三方同频共振深耕细作,推动金耳顺利叩开市场大门。
未来,福建、宁夏两省区农科院将依托该技术模式进一步挖掘食用菌资源潜力,让东西部科技合作更多成果惠及乡村振兴一线,为西北特色农业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受访单位供图)

网友评论